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自然环境

第二节 自然环境



  友谊县位于三江平原中部的沼泽地边缘,在北纬 46°28′~46°59′、东经131°29′~132°15′之间。 东与宝清县为邻,西与集贤县接壤,南靠双鸭山市,北临富锦市。县城距佳木斯 154公里。处于松花江第二阶地,西南和完达山脉相接,北部除残丘(双山、别拉音山)外,都是广大平坦阶地,东南为七星河畔。土地分布在海拔 59~300米之间。总的地形是从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丘陵地区海拔100~300米。西北洼地海拔59米,中部为丘陵延伸的漫岗,呈微波状起伏,海拔75~100米,坡降小于1/1 000。

  友谊县地处寒温带,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季节变化明显,冬夏差异大。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炎热。历年平均气温4.3℃。一年间高温出现在七、八月份,平均气温 20℃—22℃;最低气温出现在一月份,平均气温-20℃。 极端最高气温 36.3℃,极端最低气温-37.2℃。无霜期120~130天。历年平均积温3 032.1℃,最低2 749.9℃。年平均降水量500毫米,最多750毫米(1959年),最少303毫米(1970、1977年)历年一次最大连续降水天数为12天,降水量 82.6毫米。日最大降水量在1968年8月17日,为82.9 毫米。最长连续干旱春季42天(1979年5月19日—6月30日),夏季19天(1980年7 月25日—8月12日)。

  全县总面积1 872平方公里,东西长56公里,南北宽44公里。耕地126万亩,林地29万亩,牧地31万亩,水面16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1亩。

  境内有 3条河流。七星河流经凤岗镇、成富乡、庆丰乡,在新镇乡东部注入挠力河,县内流经长度138.8公里,流域面积1 243平方公里。漂垡河长 2.8公里,流经建设乡至友邻乡东部漫入沼泽地。扁石河长28公里,流经林场、兴隆镇,汇入漂垡河。有大小水库 10座,水面3.3万亩。友谊县地处内陆断陷第四纪间歇性沉陷的低洼地平原,具有深厚、松散、含水丰富的砂砾层。地下水丰富,水位高,水量足,水质好。地下水储量约为300亿立方米。

  友谊县有草资源近10万亩,是理想的天然牧场。森林资源有松、黄檗、白桦、水曲柳以及杨、柞、椴等杂木树种。山林产品主要有蚕茧、黑木耳、猴头、杂蘑、蕨菜、黄花菜以及山葡萄等。药材有人参、黄芩、甘草、防风等。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石灰石、建筑用砂石、汉白玉等10余种矿床。原煤储量达1亿吨,现年开采量8.5万吨。石灰石、汉白玉品位高,储量丰富。野生动物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梅花鹿、飞龙和国家二类保护动物黑熊、马鹿、雪兔、天鹅、鸳鸯、狍子以及山鸡、田鸡、沙半鸡、狼林蛙、黄鼬等几十种。

  境内常见的较大的自然灾害有大风、冰雹、旱涝等。大风多出现在四、五月份,多是偏西风,风力一般为5~7级,最大可达 8级。在小麦成熟期也常出现局部风灾,造成大面积小麦倒伏、落粒,产量受到很大影响。冰雹多在春末夏初农作物生长期出现,受灾地区较为固定,对农作物损害极大。据30年来的气象资料记载,全县共发生严重雹灾43次。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87年8月,最大的冰雹直径30毫米,受灾面积20多万亩,有4万亩农作物绝产,经济损失达800万元。30年来发生春旱12个年份,夏旱8个年份。 其中1978年既春旱又夏旱,属特大旱灾,小麦绝产54 959亩,平均亩产仅33.5公斤。 涝灾多发生在秋季,30年来发生较大涝灾7次,最为严重的1981年8月,降水达186.8毫米,比历年同期多70.2毫米。受灾面积90多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