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经济建设

第三节 经济建设



  农 业 友谊县主要农业产品有小麦、大豆、玉米、水稻及杂粮等。尤以小麦、大豆蜚声中外,年产麦豆 1亿多公斤,是国家北方旱粮基地之一。农业机械设备先进,在国内享有盛名。1989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3.4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 462台、联合收割机430台、大型喷灌机100台、其他农机具3 217台(件)。田间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90%以上。1978年后,国家从美国约翰·迪尔公司和凡尔蒙特公司引进69台(件)新式农机,在友谊五分场二队进行试点。为适应试点的需要,将该队耕地面积由1.4 万亩扩大到2.5万亩,职工由326 人减少到39人(其中直接农业生产工人为20名),平均每人年产粮豆226 630公斤,创造了全国最高的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此项试点为国家探索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980年,国家科委将重点科技项目——北方旱粮产区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基地选定在友谊农场五分场进行实验。4年实验结果,五分场累计经营利润达到608万元,比实验前 4年的118万元增长4倍多。这项成果于1985年通过国家鉴定。友谊县(场)由于推广合理轮作制度,合理确定各种作物种植比例,合理推广优良品种,大面积应用化学灭草,大面积喷灌和增施高产肥等一系列措施,使农作物不断获得高产。粮豆平均单产由建县(场)初期的75公斤提高到133公斤,增长77%。 近几年,先后建起全国最大的山葡萄人工种植园,种植面积达1 500多亩。还建起规模较大的5个鱼种生产基地,1989年养鱼水面达6 396亩,产量突破33万公斤。 尤其西瓜生产发展迅猛,每年种植达 2.3万亩,西瓜个大、皮薄、甘甜爽口,畅销省内外并出口苏联,成为友谊的一个拳头产品。1989年,农业总产值达8 473万元(含友谊农场农业总产值8 455万元),分别比1955年和1978年增长60倍和1.5倍。粮豆总产量130 239吨,其中小麦 86 600吨,大豆20 760吨,玉米1 445吨,水稻5 348吨。奶牛存栏3 162头,黄牛4 726头,猪17 969头,羊10 276只,禽255 092只。人工林6万亩,农田防护林7万亩,果园面积1.1万亩。

  工 业 友谊办工业始于1957年,首先是利用农场每年近百吨拖拉机用过的废油办起仅有14人的小化工厂,更生柴油,制造润滑油和肥皂等。同时,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相继办起粮食加工、榨油、酿酒以及食品加工、制砖等小型工业。随着农场经营规模扩大,职工、人口大幅度增长,从1966年起,着手建设淀粉厂、糠醛厂、造纸厂、煤矿、水泥厂等几家中型工厂,初步奠定了工业基础。1979年以后,工业生产有了很快发展。恢复县制以后,县政府制订一系列优惠政策,发展工业和乡镇企业,现已形成造纸、印刷、制糖、化工、塑料、机电、橡胶、硫化、建材、纺织、编织、麦芽、啤酒、食品、皮革、机械制造等10多个门类、数百个品种的工业体系。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 107家,涌现出一批优质名牌和热门产品。友谊粮油加工厂生产的标准粉和精制大豆油,友谊淀粉厂生产的雪山牌淀粉,友谊乳品厂生产的大吉牌奶粉,分别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友谊麦芽厂生产的健美牌淡色麦芽被评为省优质产品,麦芽一级品率达98%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一倍多,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榜首。另外,豆粕、糠醛等产品还销往国际市场,每年为国家创外汇合人民币 600多万元。198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6 248万元(含友谊农场工业总产值5 223万元),是1964年858万元的7倍。

交通邮电 贯穿在友谊县境内的宝(清)富(锦)公路是友谊县最早的一条未经铺装的公路。建场前,兴隆镇往东是一片荒原,自古无路。1955年,首先修筑友谊镇(总场部)通往兴隆镇的土基路,沟通了一、二分场,直达福利屯,全长60公里。接着,修筑通往四、五分场的土基公路。至1989年,全县(场)共建筑砂石路204公里;桥梁22 座,长341.2米;涵洞29道,长216米,基本沟通了县内各乡镇的公路交通。县内客运始于1962年。 当时只有3辆客车、两条客运线路,通车里程80公里。经过30多年的发展建设,友谊已由一个交通闭塞、人烟稀少的荒原变成公路、铁路齐备、四通八达的新兴县城。 福前线铁路贯穿全境,境内设有新友谊、红兴隆、九营3个车站,每天通过客车1对,年运送旅客23万人次。日通过货车 2对,年运送货物318 000吨。公路主要干线有友佳(木斯)、友宝(清)、友富(锦)、友双(鸭山)等,并实现了乡乡通客车。到1989年,客车发展到25辆,通车里程达到1 100多公里。 干线公路好路率达到81.9%,获得省颁发的“好路杯”。

1954年在兴隆镇设立邮电办事处,隶属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1954年11月24日正式开通与佳木斯的报话,办理国内、国际报话业务。 现有邮电局、所11个,代办所1个,平均服务人口0.95万人/处,邮路总长度188公里。1989年邮电业务总额33.8万元,比1978年增长1.6倍。

  商贸金融 解放前,友谊境内只在人口较多的兴隆镇有几处小商铺。1947年土改后,农民兴办供销合作社,从此形成集体所有制的商业。1955年,集贤县百货公司在友谊农场组建综合商店,在5个分场分别设立分销店。1957年,友谊农场始建贸易公司。1960 年农场改行县制后,建立国营百货、煤建、五金、烟酒、生产资料等公司,各分场建立百货商店,生产队设立分销店、代销店,形成国营商业网络。1989年有商业零售网点286个,从业人员1 710人。社会商品零售额5 220万元(含友谊农场社会商品零售额3 589万元),比1978年增长86%。农村集市贸易成交额488万元。出口创汇700万美元,出口商品主要有大豆、糠醛等,销往日本、新加坡、苏联、香港等9个国家和地区。金融部门向农业、工业、商业等企业投放贷款和发放流动资金4 696万元,基本保证了生产和供应方面的资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