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文教卫生
第五节 文教卫生
友谊的中小学教育事业始于1955年春。当时在总场部及一、二、四、五分场各设小学 1所,学生224名,教员 7名。1957年有小学8所(其中含初中班3个),学生625名,教员22名。1959年,随着辖区扩大,境内共有小学57所,学生6 739人,教职员工215名。 1966年有小学100所,在校生14 370名,教职员工 608人。1979年以后,友谊县教育事业迅速恢复和发展。县政府每年都拨资金发展教育。1985—1989年先后建 7栋教学楼,建筑面积达10 300平方米。1989年,全县拥有各类学校107所,在校生25 600人,教职员工2 200多人。 有幼儿园13所,入园幼儿1 250人。幼儿学前教育普及率达100%;小学入学率达99%,及格率达 93%;高中升学率达25%。1989年,友谊县的高考升学率居佳木斯市所属各县之首。成为全省初等义务教育的合格县。
科学技术 1955年 3月组建友谊农场农业科研实验站,为农场选育良种,研究耕作栽培技术措施。1962年建立农机科研室,1964年制成我国第一台玉米圆盘式精量点播机,并与省内外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承担5项农垦部重大科研项目,其中日处理240吨粮食的大型烘干塔和无线电高频粮食干燥塔项目,属国内首创。1979年建立农业综合科研所。1980年承担国家科委下达的“北方旱粮产区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试验”课题,于1986年获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78—1989年共有79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获国家奖励的有ID一70冻土犁、侧牵引式清淤机、丰收一2玉米收获机、IKD一100单圆盘旋转开沟机、大豆高产栽培开发研究等5项;获国家部级奖励的有2BIQ—12精密播种机、GKG一350电子秤、黑龙江省小麦化肥经济合理施用技术、GHK—1型干燥机热风恒温控制器、北方旱粮产区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基地、黑龙江垦区旱田化学除草配套技术研究、山葡萄大面积家植丰产配套技术、稀土农用推广等 9项;获省和农场总局奖励的成果28项。1989年,全县各类各级专业技术人员6 485人,其中高级职称的134人,中级职称的1 203人,初级职称的5 148人。有各类学会、协会、研究会41个,成员3 711人。
文 化 1959年,以转业来场的原三十九军文工团部分演员为主体,建立友谊农场文工团。1963年建立群众业余文工团,配备专业文化干部,负责培训与组织工作。1969年建立十八团毛泽东思想文艺演出队(半专业团体)。友谊恢复县制后,文化艺术事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89年,全县有影剧院(俱乐部)14个,其中乡镇影剧院(俱乐部)13个,座席11 000个,每万人拥有10.4个座席。有文化馆、图书馆各1个,乡镇、厂矿、学校图书室19个,藏书7.6万册。新华书店每年发行图书40多万册。美术活动也有很大发展。友谊县第二小学美术班的“小美术家”两年来曾9次参加国家、省、市及国际书画大赛,其中有28 幅作品被选送参加世界少儿美术大奖赛和中国、南斯拉夫“我们热爱地球”少儿书画联展。县文化馆美术辅导员赵占江创作的版画《沃土行》、《沃野深秋》分别获1985年全国第六届美术大展优秀作品奖和1980年全国青年美术展览三等奖。版画《秋泛沃野》,1988年参加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北大荒风情版画展获优秀作品奖。《春的节奏》、《三月催绿》选送到日、法、美等十几个国家展出。
1956年建立友谊农场广播站。1986年建立友谊人民广播电台,增设调频广播无线发射。现有乡镇广播站11个,广播喇叭3 600只,广播线路总长度560公里。1975年建立电视差转台,1983年购进 1千瓦彩色发射机,建立友谊电视转播台。1987年建成地面卫星接收站,电视覆盖半径25公里。
医疗卫生 随着农场生产建设的发展,已经形成比较健全的三级医疗网。 现有人民医院1所,中医院1所,乡镇卫生院12所,村卫生室101个。另设有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药品检验所等。全县拥有病床443张,有医务人员693人,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3人、病床40张。县医院医疗设备先进,乡村就诊治疗病方便,基本保证了人民群众就医的需要。
体 育 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比较广泛,特别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期,田径、篮球、足球、乒乓球、棋类等活动更为活跃。县每年都举行1~2次篮球赛、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和少数民族运动会。1989年成立县业余体校,招收学生43名,开设田径班1个,篮球班2个。体校成立当年,就向上级输送运动员11名。全县有运动场24个,篮球场205个(其中灯光球场5个),排球场30个,乒乓球场2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