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经济建设
第三节 经济建设
农 业 宝清是黑龙江省重要的农业县份之一,也是三江平原著名的麦豆产区。1904年(光绪三十年)开始放垦。 1916年建县后,移民日增,荒原开垦加快。在旧中国由于封建制度的束缚,开发进展缓慢,特别是遭受日伪的掠夺和破坏,致使田园荒芜,民生凋敝。新中国成立初期,只有耕地49.3万亩,粮食总产23 310吨,平均亩产仅47公斤。50年代后,农业生产获得较快的发展。1949—1979年,农业总产值增长5倍多,粮豆薯总产量增长近3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农村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农业经济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1984年,粮豆薯总产量突破了历史最高水平,达到 235 092吨,比1956年增长 1.7倍。1989年,在自然灾害较重的情况下,农业生产仍然获得好收成,实现农业总产值14 088万元,比1949 年增长19倍;粮豆薯总产量达18万多吨,比上年增产2.6倍,上交商品粮 4.4万吨。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农业生产先进县。宝清县在农业建设上比较突出的特点是注重发展大豆生产,建立大豆单项作物攻关基地,相应扩大大豆的种植面积,使大豆产量逐年增加。1987年大豆产量达64 377吨,比1978年增长 2.7倍。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注重经济作物的发展。1989年生产向日葵 188吨,亚麻1 730吨,甜菜58 029吨,烤烟6 076吨,药材337吨,红小豆1 000吨,白瓜籽 627吨。特别是白瓜籽,已成为宝清县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誉满省内外。
林、牧、渔业的发展比较协调。1989年,全县造林面积为35 351亩,大牲畜和猪禽饲养量保持稳定,羊年末存栏比上年增长 13.3%。渔业养殖水面达12 176亩,水产品产量1 182吨,比上年增长6.5%。
农业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1989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值达7 381万元,比上年增加15.2%,机耕、机播、机收面积逐年增加。
1980年以来推广农业新技术15项,试验示范项目160项,增产幅度达5%。新中国成立以来,为防旱治涝,注重了水利建设。特别是1982年,中共宝清县委和县政府认真总结水利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提出旱涝兼治,以防洪除涝为主攻方向的治水方针,使水利建设走向稳步发展的道路。全县现有水库3座,库容40万立方米。堤防长度339.24公里。有效灌溉面积13.76万亩,实灌12.26万亩。易涝面积121.7万亩,除涝面积已达57.7万亩。
工 业 新中国成立前只有十几家手工作坊,制造小农具、食品和简单日用品,产品仅50多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78年以后,新建和改造15个项目,建成糖厂、浸油厂、制药厂、亚麻厂、造纸厂、生物制品厂等一批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地方工业基础。1987年,工业企业有89户,其中地方国营工业32户,集体企业57户,职工30 116人。工业总产值、产量、销售收入、税金、利润5项指标同步增长。总产值达6 386万元,比1978年增长 1.1倍;国营企业实现利税558万元,比1978年增长15.6倍;百元产值实现利税6.78元。全年生产原煤 21.5万吨,生产微型电机13 852台,水泥6 689吨,红砖8 882万块,食用植物油3 855吨,化纤布 6.61万米,各种饮料2 319吨。1984—1989 年已有61户企业同全国6个省79个县233个厂家建立信息网络,共签订技术协定35 项,经济协作26项,引进新技术23项。为企业增加产值1 643万元,增加利润151万元。生物制品厂与沈阳林土所联合生产的抗菌素 6608、大豆根瘤菌、碱性蛋白醇,已经批量生产。丝绸厂与丹东丝绸厂联合生产涤纶布,销往河北等省。修造厂与长春光机所联合,引进大六○暖气片生产线,已成为宝清县生铁铸造中心。改建的亚麻厂,形成打成麻年生产能力1 000吨。 1989年,全县工业生产在内外环境困难的情况下,仍实现工业总产值11 867万元,扣除村及村以下工业产值为8 688万元,比上年增长16.8%。 煤、电、水泥产品产量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年开发新产品12项,新增产值190 万元,实现利税11万元。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有8种工业产品获省优质品称号。
交通邮电 解放前,宝清县交通十分闭塞。解放后,地方公路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现有地方道路116条,总长1 390公里,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干线为骨架,以地方道路为脉络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县委和县政府为开发宝清,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提出“心往农村想,路往农村修,车往农村开,站往农村建”的口号,把地方道路建设纳入全县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之中。近10年来,全县地方道路总投资(包括劳力和物资)达 2 662万元,其中地方自筹和群众投资折算2 140万元,占总投资的 80.4%。截至1989年底,全部的乡(镇)、96%的村屯铺了砂石路,通了客车。乡级以上公路均达三级路标准,好路率平均达93%。公路绿化成活率达95%、保存率达98%。公路建设与养护工作,连续 6年夺得全省第一名。受到省政府多次嘉奖。1989年邮电业务总量实现154.5万元,比上年增长9.5%,为1980年的 3倍。电话设备经过更新,现有装机容量2 000门。有4项经济指标和28项质量指标达到省考核验收标准,县邮局被评为省级先进企业。
商贸金融 1989年,宝清市场繁荣,内外贸易不断发展。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7 692万元,比上年增长13.4%,为1980年的3.1倍。其中居民消费品零售额 11 991万元,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3 952万元。农副产品采购额16 880万元,比上年增长 39.8%。1987年外贸出口商品收购额4 657万元。在20余种出口产品中,大豆出口32 668吨,占出口额的 66.4%。1989年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后,出口额仍达4 596万元。地方财政收入2 541万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工商税收1 904万元,比上年增长 14.5%。金融部门充分筹集融通资金,引导调控资金流向,有力地支援了工农业生产。保险收入467万元,比上年增长14.5%。
1989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520元,比1978年增长近5倍;职工平均工资 1 501元,比1986
年提高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