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经济建设
第三节 经济建设
农 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有耕地11 670亩。1974年大量开荒建点,种植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到1989年底,扩大到272 000亩。种植业总产值1966—1978年总计为975万元。1979—1988年总计增至5 766.7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10年是前13年的 5.9倍,1989年达1 080万元。粮豆薯总产量1966年 38万公斤,1989年增至1 958.4万公斤,是1966年的51.5倍。1989年,人均产粮483公斤。1966年仅有大型拖拉机 5混合台、252马力,机引农机具21台件。1989年,大中型拖拉机增至376台,小型拖拉机增至682台,联合收割机增至82台。机械总动力达33 722千瓦。畜牧业产值1966~1978年累计504万元,1979—1988年10月累计940.0万元。增长将近一倍。1989年达114万元。1989年大牲畜发展到3 527头,是1966年的 9.8倍。渔业总产值1966—1978年,年平均 47.7万元。1979—1988年,年平均132.8万元。1989年达 219万元。江鱼产量1 794吨,其中大马哈鱼1 215吨,鲟鳇鱼 153吨。1989年林业总产值达60万元,是1966年的30倍。
工 业 抚远工业发展历史很短。从1966年抚远县重建后到1989年末,工业企业发展到35户(全民所有制企业21户,集体所有制企业14户),职工总数 1 258人(全民所有制812人,集体所有制446人),工业总产值由1966年的2万元左右增加到1989年的719万元。主要产品有电力、豆粕、白酒、果酒、江鱼罐头、红砖、锯材、服装、糕点、酱醋、食用植物油等。1979年以后,乡镇企业发展较快。到1989年底乡镇企业发展到12户,从业人员381人,资产161万元。总产值159万元,是1979年的4.3倍。1984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个体工业发展较快,到1989年底共有107户。
交通邮电 1968年前,本县与内地之间交通闭塞,无公路,所有客货运输主要靠水运。1968年,国家投资修筑通往内地的第一条国防公路二抚公路 (自富锦市二龙山至抚远镇),全长235公里。此后,又修筑一条抚远县浓桥镇至同江市的公路。从1969年起,先后开通抚远镇至福利屯、佳木斯的直达长途客运路线。近年来,县城至各乡所在地的短程客运也陆续开始营运。1989年末,县辖区内共有省级公路两条,合计64.7公里;县级公路5条,合计141.3公里。好路率占45.6%;主要地方道路25条,总长度145公里。全县拥有客、货汽车349辆(客车24辆、货车311辆、其它14辆),公路运输货运量达10.9万吨,货运周转量2 670万吨公里;客运总量23.6万人,客运周转量2 369.6万人公里。水路交通历史久远,但进入 80年代后方始修建钢筋水泥码头。60年代,往返于佳木斯一抚远镇之间的客货轮船通常每 7天1次;80年代每2日 1个客运航班。1989年底,县航运公司拥有船只8艘,1 080马力,总载运能力2 300吨,全年货运量4万吨,货运周转量为1 800万吨公里。
邮电事业始于1956年,1987年新建综合电信楼。1989年,经过更新改造,安装 2 000门纵横制交换机,各支局也都安装了自动交换机。全县有邮电支局5个、邮电所 2处,职工128人,固定资产原值268.9万元,邮路总长337公里,农村投递线路总长 183公里。有直达哈尔滨电报电路1路,载波长话电路13路;市话线路16公里,农话线路114.7公里。1989年邮电业务总量72万元,是1966年的28倍、1978年的6.5倍。
商 贸 1954年有商业网点12个,1966年47个,1989年发展到285个,是1966年的6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54年为28.7万元,1966年达到100万元,1989年增至5 773.4万元,是1978年的6.8倍。农村集市贸易成交额1989年为332.7万元,是1980年的66.5倍。外贸出口商品主要有大马哈鱼及鱼籽,鲟鳇鱼及鱼肉、鱼筋、鱼籽和部份山产品。1978—1989年,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额2 838万元。其中1989年为1 428.3万元。
全县职工年平均工资由1949年的381元上升到1989年的1 634元;农民人均收入由1949年的266元上升到1989年的50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