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自然环境

第二节 自然环境



  饶河县位于黑龙江省东部,三江平原的南缘,乌苏里江西岸,挠力河下游。地处东经133°07′~134°20′、北纬 46°30′—47°34′。东以乌苏里江为界与苏联比金市隔江相望,是祖国最东部的边境县分。境内国境线长 131公里。南与虎林县接壤,西与宝清、富锦两县(市)为邻,北与抚远县、同江市相接。处于佳木斯市东北,县城距佳木斯市 431公里。全县总面积6 765平方公里,东西宽81公里,南北长 113公里。南部及中部为山区,分布大小山头2 000余座,山地面积2 64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9.1%,平均海拔为300米。那丹哈达拉岭自西南里七里沁河发源地皮克山入境向东北延伸, 至挠力河北的喀尔喀山、二龙山为止,绵延130多公里。皮克山为县内第一高峰,海拔 823.9米。东濒乌苏里江为平原、丘陵或半丘陵地带。挠力河以北地区除西南山、喀尔喀山、斯莫勒山等为山地, 其余地形为平原。丘陵面积1 10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6.3%。平原面积1 56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 23.1%。乌苏里江与挠力河沿岸为低平原地带,面积1 451 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21.5%,海拔40~50米。  饶河县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征为冬季漫长、干燥而严寒,夏季短促,温润而炎热,春季多大风,秋季降温急骤,山区常有早霜冻发生。年平均气温为 1.6℃,7 月气温最高,1月气温最低。极端最高气温 36.6℃,极端最低气温为-42℃。年平均日照2 524.9小时,无霜期125天左右。降水量年平均579.1毫米。降水主要集中于 6—9月份,降水量最多年份达754.8毫米(1971年),最少为284.6毫米(1975年)。初霜最早为 9月25日(1980年),终霜最晚为5月14日(1975年)。

境内河流属黑龙江水系,乌苏里江流域。乌苏里江逶迤东部边缘,流经境内长度 137公里;挠力河横贯北部,流经境内长度130公里。别拉洪河平展东去,流经境内 60公里,经抚远县境注入乌苏里江。此三大水域构成三江平原东端的低温水网区。沿江河地带地势平坦,坡降较缓,形成了大量的支流、港汊及泡沼。县内大小河流百余条,均流入乌苏里江。

  全县耕地面积233万亩(其中县属耕地43万亩),占总面积的23%,人均耕地 19亩。是全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最多的县份之一。

境内已知的矿藏资源有铝矾土、石灰岩、硅质岩、孔雀石、黑大理石、细碧岩、泥炭、铁、铬、钛、镍、金、铜、磷等。其中硅质岩、铝矾土、石灰岩、泥炭、铜等贮藏量较大。

  森林总面积35万公顷。木材积畜量4 260万立方米。其中红松积畜量为771.2万立方米。盛产红松、云冷杉、黄檗、水曲柳、胡桃楸、杨、桦、柞、椴等30余种木材,是黑龙江省重要木材产区。野生浆果有猕猴桃、山葡萄、山丁子、山里红等20余种。蜜源植物有椴树、毛水苏等近百种。山野菜有薇、蕨、黄瓜香等30余种。盛产蜂蜜、皮张、鹿茸、熊胆、木耳、蘑菇、猴头等。还有山参、黄芪、平贝、桔梗、刺五加等野生药材 140余种。野生动物有虎、熊、鹿、狍、野猪、麝鼠、貉、貂、丹顶鹤、大雁、鸳鸯、野鸡、飞龙等。江河泡沼生长60余种淡水鱼类,其中挠力河黑背红肚鲫鱼、乌苏里江的鲑鱼驰名遐迩。

  自然灾害有旱、涝、低温、霜冻、冰雹、大风等。尤以旱涝灾害为最。1962—1987年,春旱出现8次,机率为30.8%(其中重旱3年,平均9年发生1次);春涝出现10次,机率为38.5%,3年左右发生1次(其中重涝占50%,平均5年发生1次);夏旱出现5年,机率为19.2%(其中重旱占60%);夏涝出现7年,机率为26.9%(其中重涝平均5年1次,大涝10年1次);秋旱出现6年,机率为23%(其中重旱占83%);秋涝出现 8年,机率为30.8%(其中重涝占37.5%)。低温冷害也很频繁,约4—5年发生 1次。 最严重的1969年,有效积温只有2 017℃,比常年平均积温低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