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经济建设
第三节 经济建设
饶河县开发较晚,工农业生产比较落后。新中国建立后,经过40年的建设,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1989年,在自然灾害较严重的情况下,仍然获得了历史上第三个丰收年。全县社会总产值实现11 495万元,是1977年3 511万元的3.3倍,是1953年393 万元的29.2倍。
农 业 1949年前,全县耕地面积只有6万余亩,年产粮食250余万公斤。自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大量开发。1958年10万转业官兵开赴北大荒,在饶河开垦150余万亩土地,建立5个大型国营农场。60—70年代,内地大批农民、知识青年来到边疆,开荒建村,使饶河县的村屯、人口、耕地面积迅速增加,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科学种田水平不断提高,粮食产量不断增加。1979年以后,全县普遍推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1989年,全县耕地面积为43万亩,是1949年的7倍。1989年,农业总产值3 094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67%。其中种植业产值2 477万元,林业产值110万元,牧业产值201 万元,副业产值195万元,渔业产值111万元。粮食总产量45 053吨,人均产粮736公斤。 主要经济作物有向日葵、烟叶、药材等。其中烟叶年产988吨,比1978年增加11倍。大牲畜存栏5 329头,是1949年的3.3倍;生猪存栏8 374头,是1949年的2.3倍;家禽10万只,比1979年增加近1倍。畜禽产品有肉类284吨,禽蛋198吨,蜂蜜204吨,牛奶104吨。 水产品总产量910吨,其中淡水捕捞598吨;淡水养殖312吨,比1978年增加近20倍。造林面积8 380亩,比1978年增加2.7倍。木材采伐量8 552立方米。拥有大中型拖拉机484台,比1979年增加2.7倍;小型拖拉机1 711台;联合收割机123台,比1979年增加8倍。
工 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仅有农具维修、粮油加工、酿酒、印刷、服装加工等手工作坊。1953年工业总产值仅为19万元,1964年增加到47万元。进入70年代以来,发展加快,相继建立电机、水泥、造船、果酒、蜂王浆、人造板、卫生筷、浸油、地板块等工厂。1989年,全县有国营、集体、乡镇企业 42个,固定资产总值2 398万元,职工1 949人。工业总产值1 616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33%。其中县属工业产值1 235万元,乡镇工业产值38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7 339元,主要工业产品10余种。
交通邮电 新中国成立前,县内交通运输主要靠乌苏里江及挠力河水道舟船联通各地,冬季以雪撬为主。1936年始修建公路,但由于常年失修,不能通车。50年代后,重新修复和新建公路。至1984年,县内地方公路、林区公路、农垦公路与国防干线相通,形成网络。1989年,境内主要交通干线有省道三级公路4条,长233.4公里。县级公路,新丰、佳丰公路连通全县乡村,共长124公里。另有东方红林业局运材公路250公里,运材专用铁路23.6公里。1989年全县有客货汽车180辆,公路客运量55.7万人次,货运量20.7万吨。年客运周转量4 142万人公里,年货运周转量1 143.6万吨公里。水路航运,有乌苏里江和挠力河两条,通航里程500公里。乌苏里江最大通航能力为1 000吨级船舶。
1956年正式建立饶河县邮电局。1989年有支局4个,邮电所10个,代办所2个。累计服务网点189个,服务面为440余人/处,邮路总长度465公里。电话机总数835部,普及率为每百人1.3部。1989年,邮电业务总额79.3万元,比1978年增长3.8倍,报纸杂志累计发行8.7万份。
商 贸 1989年,全县有商业零售网点377个,从业人员1 091人。每万人有商业零售网点29个。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5 638万元,比1979年增长 3.3倍。农村集市贸易成交额695万元,比1979年增长134倍。1989年对外贸易出口商品总值510万元,比1979年增长 5倍。出口商品主要有大豆、薇菜干、卫生筷子、蜂蜜、皮张、白瓜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