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桥梁
第二节 桥梁
1945年以前,市区先后修建木桥30座,有些河流交叉处小桥十分简易,仅能行人,不能通车。新中国成立后,原有的木桥随着河道改造大部分拆除,余下部分改建为永久性桥梁,特别是70年代以后,建成中山路、安庆路两座铁路与公路立体交叉桥和松花江公路大桥,缓解了长期存在的交通阻塞问题。
跨河桥梁 解放前修建的30 座桥梁中,对外交通干道上有7座,区街道路与河流交叉处有23座,均为梁板结构木制桥,年久失修。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工业迅速发展,交通量日增,原有桥梁大部分不能使用。1949—1963年先后翻建木桥15座,改建成石拱桥 2座。1964年以后陆续将一批木桥改建为永久性桥梁,并新建钢筋混凝土桥梁 4座。后因北大壕填平和杏林河改造,先后拆除桥梁18座,到1989年末,城区跨河桥梁总数为16座,其中永久性桥梁15座,简易木桥1座。桥梁分布:英格吐河有桥3座,即佳西大桥及其左右的副线桥;音达木河有桥 3座,即长安、光复、双合路各1座;王三五河有桥 6座,即建国、安庆、云丰、中山、长胜及胜利路各1座;杏林河有桥2座,即长青、联盟路各1座;另在四丰山水库附近和松花江畔游泳区各有 1座。其中除光复路东兴桥、长安路音达木桥和友谊路佳西大桥较为长大之外,其余均为15米以下的小桥。主要桥梁分布:
东兴桥 位于佳东区光复路与音达木河交叉处,是市中心通往造纸厂和东郊干道上的主要桥梁。原有木桥是日伪时期建造的,1960年改建为石拱桥,桥长71.44米,宽18米,桥下4孔,跨径为9米,桥身用花岗岩砌筑,桥面行车道宽15米,两侧人行道各1.5米。
音达木桥 位于佳东区长安路与音达木河交叉处,连接哈同公路,是通往桦川、富锦等地出境干线的主要桥梁。该处原有木桥,光复后多次维修,1972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永久性桥梁,桥长39.32米,宽15米,设计荷重15吨。
佳西大桥 位于佳西区友谊路与英格吐河交叉处,是佳依 (哈同)公路中主要桥梁。 原为1940年前建造的木桥,1945年以后桥桩逐渐下沉,1950年翻建,1966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梁。1983年与1987年于该桥南北先后建成两座副线桥,现有的佳西大桥,主桥长62.2米,宽13.5米,为钢筋混凝土5孔梁板桥,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标高为83.05米。两侧副线桥,结构、长度均和主桥相同,宽各10米。
跨线桥 佳木斯自铺设铁路以来,城市道路与铁道线均为平面交叉。新中国成立后,城市交通迅速发展,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不断增多,铁路环绕城市,客货车辆到发频繁,严重影响市区交通运输和安全。 市政府为解决铁路道口交通阻塞问题,于 1974年建成中山路立交桥,1987年建成安庆路立交桥,1989年11月开始兴建长安路立交桥。
中山路立交桥 位于中山路与绥佳铁路正线交叉处,是下交地道桥。桥上设有 4条铁道线路,桥下中间为两排20吨钢筋混凝土桥桩,构成3孔快慢车下穿通道,净跨4~8~4米,快车道净高4米,慢车道净高2.5米,引道全长310米,引道坡度快车道3%,慢车道为 2%。同时建有桥灯、泵站和排水设施。
安庆路立交桥 位于安庆路与图佳铁路正线相交处,是公路下穿式下交地道桥,钢筋混凝土整体框架结构。通道3孔,主桥全长51.08米,宽32米,桥上铺设 8条铁道线路,桥下总跨度为29米,其中机动车道宽15米,净高5米,两侧非机动车和人行道各宽 7米,净高3.5米,快慢车引道坡度分别小于3%和2%。
长安路立交桥 位于城区西部绥佳铁路与长安路、红旗路交叉口上,桥身成丁字型,南北向为鹤大公路,北东与哈同公路衔接。桥体 3层,上层架空为公路快车道;中层为复线铁路;下层中间为单向机动车道,两侧为自行车、人行道。于1989年11月 5日开工兴建,预计1991年建成通车。
松花江公路大桥 佳木斯由于松花江相隔,北向公路一直不能贯通。为使松花江两岸公路联网,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兴建松花江公路大桥,于1986年7月开工,1989年9月建成。总投资1.06亿元,国家投资三分之一,省、市各分担三分之一。桥址位于市级主干道红旗路北端,是松花江上第二座大型公路桥。桥长1 396.8米,两侧引道4.2公里,桥面为 4车道,净宽14米,两侧人行道各1.5米。桥下共25孔,中间主孔桥跨径120米的5孔,100米和55米的各 2孔,两侧16孔,边孔桥跨径为30米,桥下航道净宽70米,净空11米。大桥南起防洪堤大坝与红旗路相接,北至莲江口镇与哈萝公路相连,南北贯通鹤大公路,使松花江下游两岸各线公路连为一体,纵横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