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排水

第三节 排水



  30年代,仅正大街(现西林路)两侧挖有排水阳沟,其它街巷雨水、污水自然流淌,低洼废地积水成泡。1937年建市后,始建地下排水管线。到1949年末,市区仅有地下排水管线18公里,服务面积为1.7平方公里,占当时建成区面积的6.8%。新中国成立以后,市政府大力解决市区“排水难”的问题,改造明沟排污的杏林河与北大壕,增设主次干线和排污泵站,扩展排水管网的服务范围。到1989年末,地下排水管线已达 135公里,比1949年增加 6.5倍,服务面积为16.5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的35.5%。累计投资1 635.8万元。

  管网布局 地下排水管线最初以通江街、中山街、和平街 3条南北走向管道为主干线,东西26条支管与主干线相接,全长 18.2公里(其中主干线7.2公里)。排水管线主要分布于旧市区,为雨污合流制管道。光复路以南、铁路线以北各管线污水分别排入杏林河,光复路以北各管线污水通过 3条干管流入松花江;铁道以南和东西南岗的污水,经部分管线后明沟流入王三五河。从1953年起对地下排水管线进行改造和新建,到1977 年末增加排水管线 38公里,管线总长度为新中国成立前3.1倍。但因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人均占有排水管线的长度仅为 0.18米。1978年以后,除国家对重点工程投资外,市政府每年都投入部分财力,建设排水设施,加上企事业单位和房屋开发部门的配套建设,平均每年新建排水管线7.2公里。10年中,共新建主干线10.2公里,次干线16.3公里,支管52公里,排污泵站 5处。佳西、佳南大部分低洼地带“排水难”的问题已经解决。1989年末,市区排水管网全长135公里,为新中国建立初期的7.4倍,人均占有排水管线0.29米。管线分布:旧市区占73.1%,佳东、佳南、佳西3区分别占5.9%、11.3%和9.7%。管网的平均密度为2.9公里/平方公里。排水管网中有杏林、解放、中山、通江、和平路5 条干线直通松花江。主干道全长13.7公里,旧市区管网服务面积约10平方公里,城内各线雨污水经主干道排入松花江。东市区雨污水汇集长安、光复 2条干线流入音达木河;南市区东片雨污水经南安庆泵站提升排入王三五河;西片雨污水分别进入中山路(南段)、四丰路干管,经泵站提升排入杏林路干渠;西市区雨污水排放,友谊路以北有红旗路干线直通松花江;友谊路以南东西向两条干线分别从西林和光复路穿铁路进旧市区,排入解放路干渠。佳东、佳南、佳西管网的服务范围分别为1.4、2.8和2.4 平方公里,全管网服务人口约28万,占城区人口总数的61.3%。

  市区公共排水设施还有雨水井4 262座,检查井3 763座,废污水排放口12处,出水口闸门3座,污水提升泵站5座。管网日排放能力为128万吨。

  专用设备 1975年仅有2台马车、1台马拉锅炉车。进入80年代,机械动力陆续增加,到1989年底,有吸泥车4台,大小运泥罐车6台,冲洗车1台,锅炉车 2台,拉泥板车2台,管理与急修专用车3台。

  维修养护 对破损的设施(包括管线的翻修、改造)及时维修,保持完好;对人口密集区域存泥量大的排水管道每年清掏一次,泥量较少的管线隔年或 3年清掏一次;道路两侧的雨水井每年清掏6~8次,专用雨水井冬季封闭,雨污水兼用井冬季的污冰日产日清。1989年泵站提升污水162万吨,清绞管线61公里,掏运污泥5 518立方米,保持排水管网畅通无阻。

  管网管理 1955年前,上下水管线均由自来水厂统一管理。1956年以后,改由市政工程处管理。1975年设立专业机构排水工程处。 15年中,累计发展排水管网用户(企事业单位及住宅楼)近2 000个,使住宅下水设施普及率由原来的8%提高到50%以上,翻修改造管线 30处,使桥南、沿江等10余条街巷雨污水排泄不畅得到改善。从1987年6 月起,对企事业单位使用公共排水设施,由无偿使用改为有偿使用。到1989年末,累计收费 245万元,用于排水设施维修与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