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市区绿化
第四章 园林绿化
第一节 市区绿化
成林绿地 1989年,市区绿化面积达 1 362公顷。其中四丰山、柳树岛、江桥等风景林地占40.2%,公园、陵园林地面积占8.7%,江河、铁路、街遭防护绿地(包括13.8万平方米人工草坪)占12.5%,苗木及园艺生产绿地占 10.3%,庭院及居民生活绿化覆盖面积占28.3%,人均公共绿地为2.6平方米。现有成林绿地,以堤防绿地为最广,城区松花江沿岸东西长 20余公里,河堤40余公里。堤防用地大部分野草丛生,树木成行。特别是松花江铁路桥两侧的堤外人工林,长2 000多米、宽300多米,既起护堤作用,又成为桥头风景林。其次是铁路沿线绿化带,全长30余公里,两侧乔灌间植,松树为主,花草相衬,高低错落,是冬夏常青的林木绿地。此外,城区边缘尚有数块苗圃、果树园和农科研试验场等生产性绿地。城区成林绿地合计面积为414公顷,占市区绿化面积30%。
街道绿化 1949年,市区街道绿化长度仅为9公里,占道路总长度的7.7%。1954年开始街道绿化,到1965年街道绿化长度48.5公里,平均每年绿化道路 3.3公里。“文化大革命”期间,城市绿化速度减慢,到1978年街道树仅增19.5公里,平均每年绿化道路 1.6公里。80年代以后,城市绿化、美化进入一个新阶段,街道树平均每年以 6.6%的速度递增。到1989年,道路绿化总长度已达134公里,其中市区两级干道绿化长度113 公里,分别占道路长度的 60%和87%。街坊道路绿化长度为21公里,占街坊道路总长度的22.8%。
街道树木的种类,新中国成立前,市郊公路大多栽植杨树和柳树,市区内以榆树为最多,棠槭次之。50年代,除继续栽植传统树种外,引进大叶杨租樟子松。截至1989年,市内街道栽植榆树占14%,棠槭占23%,柳树占26%,杨树占28%,樟子松占7%,其它树种占2%。新拓宽的市级主干道杏林路、长安路等快慢车道由绿带相隔,两侧栽有高大的杨柳树,路间有冬夏常青的樟子松和绿篱、草坪,形成高低搭配,花草芳香的绿化环境。
庭院绿化 新中国成立前,城内只有少数居民在房前屋后植树养花。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一批工厂的建立,庭院绿化才进一步展开。综合制浆造纸厂、友谊糖厂、电机厂、纺织印染厂等都实行生产、生活区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在厂区院内植树,修建绿篱和花坛,职工生活区内栽花植树,进行环境美化。1980年以后,市区各单位庭院新栽各种树木110万株,修建花坛3 800多个,栽种花草3.5万平方米,更换和增植绿篱 20多万米。有些机关工厂还装修山水风景及建筑小品,形成幽雅的环境。到1989年,市内大中型工厂企业庭院绿化覆盖率平均在40%以上,面积达386公顷,比1980年增长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