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环境污染

第五章 环境保护

第一节 环境污染



  市区的环境污染主要是水质污染和大气污染,其次为噪声和废渣污染。

  水质污染 水污染主要是地面水,特别是江水污染比较严重。地下水污染限于局部,不同的地方污染程度有所不同。50年代初,市内废污水每日排入江河仅几千吨。“一五”计划期间,友谊糖厂、纺织印染厂、综合制浆造纸厂等大型工业企业建成投产后,排入松花江的工业废水每日上升至10万余吨。60年代以后,东西两个工业区又先后建起制药、化工、塑料、印染等数十个中小型企业,其生产废水多排入英格吐河、音达木河、王三五河,然后流入松花江。由于江水污染,水中毒害物逐年增多,不断出现江鱼死亡现象。仅1963—1965年江中鱼群死亡即发生10余起。1971年综合制浆造纸厂停产检修时,洗罐废水排江后,两日内江面飘浮大小鱼苗长达40多华里,致使江鱼大量减少。80年代,市内日平均排入江中废污水总量从35万吨增至40万吨,其中工业废水约占85%,生活污水占15%,内含20多种毒害物质,其中主要污染物质有COD、酚、氰、六价铬和悬浮物。市政府采取坚决措施,强制排污企业增强净化措施,江水污染初步得到控制。江水中毒害物质含量多在松花江水系三级标准上下浮动,只有溶解氧和悬浮物含量时有超标。市区地下水污染最初发现于1971年,污染区域从一两个厂区逐步扩展到半个西工业区。主要原因:一是工业废水排放管线(包括贮水池)跑冒滴漏;二是部分企业采用渗坑、渗井或顺河沟漫流方法排放废水,致渗入地下;三是用废渣污物填坑、垫地或长期堆放,使毒害物质渗入地下。1971年糖厂沉淀池因年久失修,废水渗入地下,致使该厂自备水源硫化物含量高达38.5毫克/升,不能饮用。农药一厂和化学制药厂投产后,将未处理的废水排入英格吐河,致使厂区及附近的14眼浅水井全部报废。1977年末,化学制药厂的废水污染范围漫延到四、六水源卫生防护带以内。1980年,据对市区西部25眼公用和民用水井检验,含酚量超标的占40%。1983年清查地下水污染范围时,在 43个采样点,采集121个水样,表明西起英格吐河西岸,东至红旗路,南起化学制药厂,北到松花江,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井水酚污染为100%,酚超标率为48%,其中酚含量最高者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84倍。市委、市政府为保护人民健康,采取果断措施,对污染源进行限期治理。到1989年原被污染的区域全部得到控制,地下水质已经好转。

  大气污染 6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的发展,空气污染日趋严重。其污染源:一是燃料燃烧废气;二是工业尾气;三是机动车尾气。其中煤烟对环境污染最为严重。1980年,市区共有生产与取暖锅炉1 005座,民用炉灶10多万个。年耗煤总量260万吨,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日均52吨,一氧化碳10余吨,烟尘185吨。另有 49个经常排放废气的工厂,排放的工业尾气含有碳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有机氯、烷烃等几十种有毒有害气体,加上 6 000多辆机动车排放的尾气,造成市区大气的严重污染。每年冬春两季上午5~8时,下午17—19时,城区上空经常出现烟雾弥漫的现象,粉尘污染亦甚严重。80年代以后,随着市区环保工作不断改进和加强,企业消烟除尘工艺设施不断更新,工业废气回收利用有了新进展。特别是1986年实施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措施以后,市区日趋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基本上得到控制。 1989年,全市拥有锅炉944台、工业窑炉138座,加上民用炉灶,全年耗煤290万吨,比1980年增长11.5%。而排烟所含的二氧化硫和烟尘却分别比1980年下降25.9%和45.4%。1971—1979年,化工、农药、化学制药、塑料、造纸、印染等厂因排放生产工业废气,造成农作物减产,赔偿损失达19.6万元。而1980—1989年,由于尾气排放的改善,其赔偿额仅为前10年的25%左右。

  废渣污染 市区工业固体废弃物及生活垃圾虽然每年不断清除,但仍是产出量多于运出量。70年代以后,开展“三废”(工业的废水、废气、废渣)利用,取得一定成果,但尚未根本解决。特别是发电厂、综合制浆造纸厂年产粉煤灰约25万吨,除少量利用制砖外,多数长期积存,风吹雨淋,四处飞扬,造成周围居民区与农田、水域的环境污染。到1989年,全市工业废渣堆存量仍有517万吨,占地约16万平方米。

  噪声污染 50年代前市区噪声甚少,60年代以后,随着机动车辆的增多,噪声逐渐严重。特别是70年代改装的柴油运输车,噪声更为突出。1980年对22条道路监测,等效声级低于70分贝的只有5条,噪声超标的有17条,其中四丰路和长安路西段等效声级高过90~100分贝。1985年后,由于道路升级改造和机动车辆的更新换代,噪声污染趋于好转。1987年对市区15条干道的监测,平均等效声级为70.36分贝,其中等效声级低于70分贝的8条,超标的 7条,超标路段占监测总长度的47%。超标最高的沿江路等效声级为75.45分贝,超标5.45分贝。1989年4—10月先后两次监测全长94.8公里路段,超标的占65.5%,其中超标最高的是友谊路和长青路,平均超标4.35分贝。居民生活区的噪声治理从70年代开始,曾陆续将生产机械振动声大的工厂迁出居民区,以消除噪声。80年代,随着市场开放,商业繁华街道广告宣传和播放乐曲增多,造成严重噪声污染,虽曾多次取缔,但未杜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