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粪便清运

第三节 粪便清运



  厕所修建 1949年,市区有厕所5 810个,其中公共厕所173个,其余为居民自建自用的厕所或“大院厕所”。50年代,市环卫部门对厕所分布进行调整。到1963年 9月,住户庭院厕所全部取消。新建与改建厕所共1 607座,木质与砖瓦结构各半,蹲位9 785个。公厕由区环卫部门维修,划归企事业单位使用的厕所由使用单位自管。70年代,由于经费不足,大部厕所年久失修,出现“上厕所难”。自1979年起,市政府每年拨款15~20万元,做为公共厕所维修、改造专项资金,环卫部门每年都新建和改造一批厕所。新开发地区均将厕所列为配套设施同时修建,新建楼房都有室内厕所。 到1989年市内共有室外厕所1 336座,均为水泥预制板砖瓦结构,全部达到粪池密闭式、规格化。 其中主要街道及公共场所厕所40座(内有水洗8座),居民生活区365座,企事业自用931座。

  粪便清掏 过去以人力清掏厕所,笨重脏累,效率低下。50年代市卫生队设两个粪便清掏班担负清掏任务,其中一个班清掏公厕,配汽车1台;另一班清掏民用厕所,配马车18台。1963年为使郊区更好地利用城市粪肥,市环卫部门、郊区积肥办公室与近郊生产队签订清掏合同,实行定人定车定厕包干清掏,日均进城的运肥马车上百台次,日运量在 300吨左右。70年代由市财政拨款,为近郊蔬菜专业队购置10台汽车进城拉运粪肥。80年代试制成自动吸粪装置,代替人力。1983年后,郊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积肥组织解体,城区粪便清掏一度受到影响。1985年成立市粪肥公司,设有粪便清运车队,负责全市厕所的清掏和民用厕所的维修管理。备真空吸粪车 21台,每车次容量4吨,全部机械化作业,日清掏粪便400~500吨。市内1336座厕所,每月平均清掏两次,厕所内粪便浮位一般保持在粪池深度的60%以下,冬季最高浮位不超过80%。

  粪便处理 1985年以前,市区粪便直接送往郊区各生产队用作农田肥料。1985年市粪肥公司在松江乡宏力村建起6个大型储粪池,容积为900立方米,作为有机肥生产原料,有偿供应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