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环境设施
第二节 环境设施
新中国成立前,郊区农村全系土路,雨天泥泞难行。多数村屯为无树木的光腚屯,没有厕所,垃圾粪便随处堆放,生活环境极差。50年代曾一度进行修整道路、道旁绿化和“五有三勤”(牛马有棚、猪羊有圈、鸡鸭有架、户户有厕所、家家有灰仓和勤起、勤垫、勤打扫)建设,但由于缺乏管理,不能常年坚持。加之建设标准低、质量差,不久仍复旧貌。80年代,农村经济实力增强,百业振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齐头并进。农村的公共设施建设有了较快发展,生活环境明显改善。敖其镇不仅通过镇街统一规划改造,拆除临街旧草房,建起新瓦房,而且拓宽了道路,装设路灯20盏,修建公共厕所12座,设置垃圾站7处,栽植树木3万株,铺筑石砌江堤,建起5.8万平方米的江畔公园,使镇容镇貌焕然一新,被评为省级文明镇。 大来镇内道路31.2公里,经过10年建设已建成沥青路面占12.2%,砂石路面占87.8%,街道绿化达95%以上。经过开展“文明村”活动,近10年来郊区各村屯的环境建设都有明显加快。截至1989年,各乡(镇)村共有道路672.8公里,其中柏油路面为31.6公里,占4.7%,砂石路面 357.5公里,占53.1%;装设照明路灯198盏,修建公共厕所338座,设置垃圾箱、站166个;园林绿地8.1公顷,道路绿化长度 334公里。但从总体看郊区农村的环境设施尚较落后,道路铺装率仅占60%,道路绿化率仅占50%,还有些村屯树木少、路不平、入厕难、环境差的状况未能彻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