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建筑技术

第二章 建筑施工

第一节 建筑技术





  基础工程 佳木斯早期建筑,主要采用柱脚垫石,或以石、砖、砂为基础。1963年在师范学校学生宿舍楼应用爆扩桩基础,1965年又在佳木斯纺织厂锅炉房工地应用群桩爆扩桩基础。80年代开始应用钻孔灌注桩和打入桩,混凝土桩基础工艺简单,工期快,造价低。1982年,市一建公司采用灌注桩基础,缩短施工时间20%,每平方米基础造价比混凝土带基础降低2元。

主体工程 清末民初,佳木斯的建筑主体工程多为“手不土编茅”(俗称拉哈辫)土木石结构。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建成的同乐堂戏园,开始采用砖木结构。砖木结构的楼房则以1917年(民国6年)建成的“东庆升”二层楼为最先。长期以来,主体工程一直采用砖墙木屋架。 50年代后期,钢架、薄腹梁、混凝土预制屋架,逐步代替木屋架。1958年,煤机厂铸钢车间首先应用薄腹梁。1974年,农机厂装配车间采用预制混凝土安装梁柱、屋架。1977年,发电厂四期扩建的主厂房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安装框架挂大板。1978年,电报大楼采用框架加气混凝土砌块墙。1985年,农垦大厦采用捣制框架、空心砖砌墙。这些新的主体工程建筑技术,已在高层建筑中被广为应用。

屋面工程 早期的屋面均以草苫。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始有小青瓦屋面,民国年间瓦房逐年增多。伪满时期开始使用红粘土瓦、水泥瓦、石棉瓦、铁皮瓦、油毡纸等新的屋面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屋面工程构造不断革新。1960年所建佳木斯造纸厂中学教学楼、合江专署办公楼的屋面工程,均采用砖拱薄壳。1972年,第一制砖厂烘干车间采用钢筋混凝土拱形薄壳屋面,跨度为14米。1973年,佳木斯体育馆工程36米跨度的屋面,全部采用捣制的预应力双曲拱筋混凝土扁壳屋面。民用住宅楼的屋面从60年代开始采用混凝土空心板覆盖。工业厂房的屋面,70年代采用混凝土槽形板覆盖。

  装修工程 民国时期所建关帝庙、清真寺等建筑颇讲装修。上自屋脊房瓴,下至廊厦门窗,都镶嵌饰物或木雕彩绘。伪满时期修建的银行、邮局、影院和部分商场,也应用水磨石、水刷石、瓷砖、马赛克和油漆装饰内外墙壁。新中国成立后,装饰装修工程经历三阶段:60年代前,求朴素、忌装饰。室内墙面普遍是刷白灰浆,个别工程墙壁刷油漆。外墙多为红砖清水墙,极少粉刷装饰。70年代后期,外墙水泥砂浆抹面也增多。临街建筑渐有干粘石、水刷石罩面或涂刷化学涂料、贴釉面砖或瓷砖、马赛克,内墙地面亦有油漆涂饰或贴瓷砖者。进入80年代,装饰装修标准越来越高,出现丰富多采、形式多样的新格局。部分房屋天棚用钙塑板、石膏板吊顶。装有各式吸顶灯、壁灯。墙壁涂刷油漆,镶贴马赛克、釉面砖、瓷砖、大理石、玻璃丝壁纸,最豪华者镶贴金属镜。地面用彩色水磨石、,地板砖、木制地板块、塑料板装饰。外墙则粉刷或用瓷砖、马赛克镶贴。阳台外窗封闭。酒楼、宾馆、商店等装修门面和营业场所。居民住宅的装修亦有增加。因之开始出现专事装璜业者,从外地聘请装璜匠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