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施工作业
第二节 施工作业
新中国成立后,建筑业的施工方法和工艺规程不断改进和创新。
砌 筑 1953年推广苏长有双手挤浆分段砌砖法。1960年推广“四四砌砖法”和大瓢铺灰。大瓢铺灰虽然效率提高,但灰浆不饱满,粘结性不佳。1965年,市建筑公司刘长瑞瓦工小组首先采用“三一砌砖法”(一铲灰、一块砖、一按揉),灰浆饱满,粘结性好,质量合乎标准,在全市普遍推广应用至今。
抹 灰 1953年推广杨得重的抹灰法。1964年,市建公司推广机械喷吐、大板抹灰。1965年刘长瑞创造细砂罩面抹灰,墙面平滑光洁。1983年后对室内抹灰普遍采用白灰膏罩面,墙面平整光滑,粉刷细净均匀。 木构件制做 1953年推广谢万福的流水作业法。1978年,市一、二建公司实现机械流水线作业。木工外部作业,自60年代起逐步实现机械化。70年代末,国家提倡以钢代木,逐步采用钢窗、钢模。
混凝土搅拌 50年代以人力搅拌为主,少量使用机械搅拌。70年代,人力已完全被机械所代替。70年代后期,一、二建筑公司都建起混凝土构件加工厂,工人彻底从笨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
脚手架 过去长期采用外脚手架作业。从1964年起,推广里脚手和里脚手外吊架,节省大量的木材和铁线。1977年,市一建公司在百货大楼工程施工中,外墙抹灰采用吊筐作业。随后,木脚手工具逐渐改为铁制脚手工具。
冬季施工 佳木斯冬季长,封冻期达 150天左右,建国前冬季均停止施工。1953年造纸厂进行冬季施工试验,取得成功,以后逐渐推广。冬季施工期为每年1o月30日到次年4月5日。昼夜气温平均低于 5℃和最低气温低于-3℃时,采取防寒措施,对砌筑和混凝土进行保温。砌筑时,红砖禁止浇水,采用热砂、热水和水泥搅拌,必要时外加适量的抗冻剂 (如氯化钙、苛性钠等),并使用保温灰槽。砌石时,外界气温在 -15℃以上时,采用抗冻砂浆砌筑;在-15℃以下时,搭棚保温,使石头温度达到 0度以上,并用抗冻砂浆砌筑。混凝土需现场捣制的,用热水、热砂、热砾石和灰搅拌,外加适量的抗冻早强剂(如氯化钙、三乙醇安),必要时还需采取加热养护,少量的混凝土用草袋或锯末、塑料薄膜包裹。水泥量大则搭保温棚,蒸气加热。室内抹灰,采取采暖热方法施工,室温不低于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