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企业管理
第二节 企业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建筑企业的各项管理不断健全和加强。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企业管理围绕以高效、低耗、优质、快速为中心,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强对建筑企业的管理。
计划管理 建国初期,施工企业规模小,施工任务少,生产计划管理比较简单。从1953年起,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建设工程逐年增多。建筑企业根据国家下达的任务与用户需求,区别工程轻重缓急,安排年、季、月施工计划。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由于浮夸风盛行,贪多求快,计划往往无法实现。以致到1960年基建下马时,留下大量的半截子工程。“文化大革命”初期,无政府主义泛滥,生产计划无法安排。70年代,有些工程上马快,要求急,设计中途时有变更,供料难以保证,计划形成推着干。80年代,计划管理逐步加强,多数工程在年施工计划的指导下,都能当年开工当年完成。特别是栋号的施工计划管理水准有明显提高。1979年,市一建公司在师专教学楼施工中,采用统筹网络图指导施工,效果很好,后在全市建筑企业中推广。1988年,地下商业街施工,施工管理组把工程分做 4个施工段,严格执行网络统筹计划,结果只用 140天就全部封闭,路面通车。三建公司在修建电业局微波楼时,采用同一作法仅用8个月就完成面积7 100平方米、高83米大楼的主体工程,速度之快,前所少有。
财务管理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级管理一级核算。60年代改为二级管理一级核算和三级管理二级核算。80年代实行三级管理三级核算。较小企业仍实行二级管理一级核算制。各企业为降低工程成本,普遍实行定额劳动,定额消耗,节约有奖,超耗则罚。部分企业实行栋号核算制,把人工费、材料费、机械和其它直接费用按栋号进行核算。一建公司,从1983年推行栋号核算,效果显著。7年间平均成本降低率为8.39%,其中1983 年降低12.3%,创该公司历史最好水平。
施工管理 按工作程序,大体分为施工前准备、组织施工和竣工验收三个阶段进行管理。每一阶段都有明确的工作项目、进度要求和检查制度,确保施工顺利进行,并达到优质、安全、高效、低耗目标,按期验收交工。1981年,市一建公司曾对近十年交工工程进行回访。发现佳纺布厂、体育馆、中心医院宿舍楼等17项工程,存在施工质量问题,当即交由原施工工区给予免费修缮。此后,该公司规定,对交工工程实行一年的保修期和回访制度。其他较大的施工企业,对交工的工程质量问题也都采取了补救办法。但也有少数施工队和个体承包户,存在偷工减料,质量低下,欺瞒建筑者的现象。
技术管理 1954年,市建筑工程公司设立技术股。1963年实行生产、技术两条线的管理体制,在技术管理方面以工程师为首,建立分级管理责任制。1980年以后,一级企业普遍建立技术科和以总工程师为首的技术管理一条线。二、三级企业也都设置技术管理机构,由工程师负责技术管理。四、五级施工企业,则由有助理工程师以上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负责技术工作。通过技术管理,保证施工过程符合技术标准要求,推广应用先进施工技术,充分发挥材料的性能和设备的潜力,使工程质量不断提高。
质量管理 为贯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1953年建立质量挂牌责任制,1954年进一步建立与健全质量互检制、抄平放线复测制、图纸会审制、工序交接制等各项责任制,保证工程质量达到施工验收规范和设计要求。市建筑公司,经省质量检查评比,1962年为76.1分,1963年为88.75分,1964年为 86.29分,1965年为86.34分。“文化大革命”期间,工程质量下降,特别是区级工程队的施工质量更差。1977年,各施工企业恢复和加强质量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各级质量检查机构以及各项质量管理制度。1980年,省建委在全省开展创全优工程活动。市第一、第二建筑公司在这项活动中共获优质工程项目金牌1块,银牌3块。至1989年已有16个国营和集体施工企业参加创全优工程活动,共获优质工程项目奖牌192块,其中金牌 59块,银牌133块。
安全管理 1960年前, 建筑企业在安全管理上比较薄弱。 1962年,贯彻落实国家规定的《工厂安全卫生规程》、 《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 《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制》、《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安全生产教育计划》、《安全生产完期检查制》、《伤亡事故调查处理办法》, 职工安全意识加强。 同时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订出“十防一灭” (防高空坠落、防坍塌、防机具伤害、防触电、防中毒、防物体打击、防火灾、防爆炸、防烧烫、防滑,消灭伤亡事故)的安全措施。 1979年以后进一步开展“控隐患、堵漏洞”活动,边检查边整改。同时举办安全员培训班,实行安全生产奖罚制。建筑企业的劳动保护不断改善和加强。对需要安全防护的工种,发给工作服、安全帽、垫肩、围裙、鞋盖、棉鞋、防护镜以及保健食品等。
劳动工资管理 1953年开始试行劳动定额和计件工资,劳动工效比实行劳动定额前提高25~30%。“文化大革命”时期,计件工资被取消。1976年恢复计件工资和奖励制度。80年代对分配形式进行一系列改革,先后实行创全优栋号包干、班组集体包工、联产联质计酬和优质优价等。特别是1983年后实行按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的办法,调动了职工生产积极性,生产效率提高,职工收入增加。
材料管理 50年代前期普遍实行包工包料,建筑材料由施工企业统一采购供应。“大跃进”期间,材料紧缺,改为公司和工区两级设库,分别采购,结果出现某些材料积压,资金周转不灵。“文化大革命”期间,建筑材料更加紧缺,对国控、省控物资改由建设单位供应,其它材料由施工单位供应。改革开放以后,恢复施工企业包工包料办法。建筑材料供应情况大为好转,材料消耗,70年代前管理粗松,损失浪费大。1979年开始试行材料消耗定额,逐步推行限额领料制。对部分手用工具,由工人自备,企业发给补贴费。初由木、瓦两工种逐步扩大到14个工种。
机械设备管理 60年代后,随着机械设备的不断增加,各大建筑企业普遍设立设备科和动力站,管理机械设备。大型机械由公司集中管理,统一调度;中型机械设备由工区管理,固定专人操纵和维修保养。1980年后又进行改革,对大型施工机械实行租赁制和单机核算制,使设备完好率和利用率不断提高。1978 1989年。市一建公司设备完好率保持在 94%以上,利用率平均为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