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经济联合

第六节 经济联合



  生产协作 1953年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后,工业企业之间的生产协作逐步展开。市政府和工业主管部门根据各企业的生产需要,统一规划协调,建立协作网络。1957年共与省内外23个市县、47个单位建立产品配套、成品零件配套及物资、技术等方面的协作关系,涉及产品品种达71个。1958~1960年“大跃进”期间,正常协作受到干扰,协作单位减少到26个,产品34种。1962年经过调整,省内外协作关系恢复发展到53户、106 个项目。市内承担国家计划产品的19户企业和生产主要日用品的46户集体企业,所需供应的三类物资都固定了生产协作关系。1963—1965年,16户企业与省外20个单位签定生产协作合同245份、项目349个。市内国营大厂与地方小厂建立生产技术协作项目 462个,实行大厂带小厂,小厂为大厂服务,互相支援,共同发展。80年代,协作重点围绕发展地方工业,就地就近、经济合理的方向开展。先后组织30多户企业对化工、电视机、联合收割机、纸箱、电机、锅炉等20余种产品,进行支援协作和配套生产,使地方产品自配能力由5%提高到10%。

  专业联合 改革开放以来,对存在生产联系的企业按行业或专业组成专业公司或总厂。实行统一经营,统一核算或分产分销、自负盈亏的松散联合。1978年将无线电一厂、二厂及电子元件厂联合,组成电视机厂。1979年有26户企业组成5个专业生产联合体,其中6个塑料厂联合组成塑料工业公司;2个国营家具、木器厂家同3户集体木器、柳编厂联合组成木制品(家具)工业公司 (1988年因亏损解体);6户集体服装企业联合组成服装工业公司(后解体);将联合收割机厂与收获机械厂合并,成立联合收割机总厂,并与另 4户小型企业结成为总厂生产零配件的松散联合体(1983年收获机械厂撤出,恢复原厂名建制);以国营印刷厂为龙头,吸纳 2户集体印刷企业,组成印刷总厂。1987年,国营电机厂与另 2户小型电机厂联合组成防爆电机工业公司。1989年,以国营电视机总厂为龙头,联合 4户相关企业,组成龙江电子集团公司,同年加入电子工业部电子集团公司。

  市县联合 1984年,市委、市政府领导带队走访周围各县,探讨进行经济联合的途径。1985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后,制定以市带县、加速发展县镇工业的规划。开展百厂联合、百种产品零部件扩散、百种技术转让、百厂相帮、百名科技人员下乡和百家联销的“六个一百”活动。至1986年共选调414名科技和管理干部派往县镇挂职或承包发展项目。 共完成市带县、厂帮乡项目895个,其中技术转让118项,产品零部件扩散165项,联合生产132项,联销154 项,其它援助305项;组成锻压、小型拖拉机、啤酒、电器等生产联合体11 个;扶植县属工业万元以上利润企业21户;签定各类经济合同、意向书259份。为县乡培训技术、管理人员356人,技术工人521人。1987年,市县联合重点转向支援发展乡镇企业。先后组织市区175个企业与189 个乡镇结成对子,直接帮助乡镇企业发展。同年为乡镇企业技术改造提供设备90多台(套)。对工业基础薄弱的边境县,帮助创办羊毛衫、水泥制品、塑料、饮料、家具等 7个小型企业。1988年,仅据纺织厂、石油化工厂等21户企业统计,帮助乡镇新上工业项目21个,其中防爆电扇、铝箔、大铁桶、消磁线圈为市内空白,纸绳、再生胶等6种产品在“金龙杯”赛中获奖。 纺织工业系统在桦南、友谊、汤原3县和郊区,办成羊毛衫、袜子、针织内衣、手套、经编布等7个分厂和2个联营厂,每年可创产值810万元;为乡镇提供劳务费40万元,利润30万元,安置农村劳动力390人。到1989年,厂帮乡累计完成542个项目,为县乡增加工业产值1.4亿元,利税1 100万元。

  国内联合 80年代,企业由封闭式向跨地区、跨行业、开放式横向经济联合方向发展。1983年,市内有45个企业与国内35所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经济技术合作关系。到1989年发展到20个省市、1 000多个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据不完全统计,共实现合作项目310项,引进资金1 956万元,实现产值2.54亿元,增加利税1 956万元。佳木斯纺织印染厂引进上海第一纺织印染公司印染技术,使印染布一等品率由56%提高到75%。东风造纸厂与上海文章纪录纸厂联牌生产静电复印纸,填补了市内空白。橡胶二厂与北京电子工艺研究中心、北京工学院协作,引进静电阻燃橡胶板,成为国内首创产品。

  国外联合 80年代,有些企业走出国门,同外国企业建立经济技术合作关系。1982年,合江林管局开发公司与法国赛力保公司合资兴建合林综合家具有限公司,总投资 9 629万元,法方提供设备,投资800万美元。于1989年建成投产。该厂拥有家具生产线5条,设备为80年代国际水平。1985年,羊毛衫厂与香港龙光实业有限公司合资,经营佳光纺织品有限公司,总投资114万美元,购进设备500台,年产70万件,产品大部销往国外。1986年,亚麻纺织厂同中国银行哈尔滨分行信托投资公司,与意大利科基斯公司合资,采取补偿贸易形式,组建佳木斯亚麻纺织有限公司。第一期工程投资3 151万元,引进本机 156台、纱锭4 800枚,年产亚麻服装布400万米。1988年投产后,年实现利税1 020万元。产品销往美、意、日和东南亚等地。第二期工程与香港滨港公司合资兴建,将于1990年建成投产。1989年,铝厂与香港滨港公司合资组建佳港铝业有限公司,生产铝锭和铝制品。到1989年末,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颁发营业执照的“三资”(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共 7户。引进技术设备、形成生产能力的有联合收割机、彩色电视机、啤酒、制革等5条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