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机械工业
第三章 机械工业
清宣统年间,佳木斯已有简单的手工金属加工作坊,主要行业是金银首饰、铜锡、薄铁加工等。民国 5年(1916年),路家炉开始制做锄、镰、镐等一般农具,成为第一家专事铁加工的业户。30年代初发展到13户,其中福聚兴使用电机吹风代替人工拉风箱,提高熔铁能力,生产技术有一定程度进步。
日伪统治时期,出于军事侵略的需要,建筑、运输业曾一度兴盛,机械加工业随之增多,1942年达到高峰,为126户,其中日本人开办的6户。较具规模的有1935年建成的东兴盛机械铁工厂。主要从事建筑工程、汽车修理、铸物、电器安装。设备主要有皮带车床、钻床,以柴油机为动力代替部分手工操作。1940年建成的祥德铁工厂,设备、技术力量较为雄厚,车、钻、刨床齐全,开始制造皮带车床、牛头刨、钻床,兼营轮船、汽车、火锯、印刷机修理,成为第一家生产机器设备的工厂。日伪统治后期,经济日渐萧条,机械工业遂现颓势。到1945年解放前夕,铁工行业仅剩57户,其中铁工厂14户、翻砂8户、铁炉35户。
1946年人民政权建立后,积极扶持机械行业的恢复和发展。祥德、东兴、大东、义大、华兴等铁工厂陆续开工,维修船只和农机具及修理军械、生产生活用具等。1949年,此类私营企业达44户,从业人员千余名。同时公营机械工厂也迅速发展,已有合江工业、胜利铁工厂、大华铁工厂、优属电锤厂等大小工厂67家。其中规模最大的合江工业,拥有锻造、铁工、烘炉、铆工、钳工、制铁、内燃机修理、木工等设备,承担运输、粮油加工、农业、采矿诸方面的机械维修及配件制造。解放战争胜利后,由于军事后方基地作用消失,一些公营企业南迁,私营企业亦相应减少。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东北电工六厂(佳木斯电机厂)从沈阳迁到佳木斯,市区始有较具规模的机械工业。1953年大规模经济建设展开后,地方国营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得到充实加强。同时,私营企业亦日渐增多,其中机械业户24家,翻砂业户12家,铁炉业户67家,从业人员1 237人。经1956年私营工商业改造,合并为5个公私合营机械厂,成为机械工业发展壮大的基础。
1958年“大跃进”中,机械工业出现不正常发展,除新建煤矿机械厂、新生机械厂外,还盲目办起机械工厂数百家。1961年进行调整整顿,除保留农机厂、电机厂、煤矿机械厂等条件好的大中型企业外,其它地方所属机械工业企业大部关停。地方工业产品经过调整亦多由主机生产变为配件生产,并大部面向农村,为农业生产服务。至1965年机械工业调整结束,确立了企业生产规模及产品方向,生产重新稳步发展。
“文化大革命”期间,发展一批中小型企业,盲目生产内燃机、汽车、机床等。因技术、设备差,产品不合格,造成严重损失。
1979年,在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指引下,对机械行业企业和产品再次进行调整整顿。确定以防爆电机、农业机械、锅炉制造、运输机械为主的产品构成。更新一批老产品,引进、开发一批先进产品。至1989年,机械制造企业共为110家,职工 3万人,产值5.5亿元,占市区工业总产值的17%。并组成防爆电机、通用机械、收获机械、轻工机械 4个企业集团。骨干产品有联合收割机、防爆电机、掘进机、机引耙、数控冲剪机、风机等20余种,供应国内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