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业机械
第一节 农业机械
农业机械制造业是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起来的。1989年,市区计有企业 20户,职工7 500人,产值1.4亿元。主要产品有:
联合收割 机生产厂家为国营大型企业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该厂建于1946年,始称合江工业,1950年改称佳木斯农业机械厂。早期产品为综合铲趟机、十行播种机、镇压器等农机具。至1953年,职工人数达817名,固定资产267万元。累计完成产量1.2万台,工业总产值332万元,利润6.45万元。1953年后,为适应农业合作化的需要,开始制造仿苏大型农业机械。至60年代初,主要生产十数种型号脱粒机,产量共计15 061台。60年代中期,工厂开始自行设计新产品。到70年代,生产品种增至17个。主要有丰收一3型玉米联合收割机、丰收—3.5型牵引式中型谷物联合收割机等。 其中自行设计的丰收—3.0自走式中型联合收割机的投产,使脱粒机械向自走式进展。 1981年后,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开始引进美国迪尔公司 JD1000系列联合收割机中JD1075、JD1065、JD1055三种机型及附件。试产成功后使产品一跃达到国际80年代水平,并畅销国内外。至1989年累计生产联合收割机4 190台、割晒机1 922台;经济效益显著上升,共完成工业产值 3.6亿元,利税3 711万元,创汇1 274美元。1989年,工厂占地27.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10.8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5 200万元,职工2 856人,年产联合收割机1 300台,工业总产值7 752万元,其中出口产值1 600万元,实现利税2 279万元,成为国家一级企业。
耕作机械 生产厂家为国营中型企业佳木斯北方机械制造厂。1952年建厂,原为劳改企业,1969年改为市属企业。因上级主管部门将原有产品镇压器、联结器、锻压机等调整由外地生产,而使企业一度陷于困境,连年亏损。1983年,工厂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对主要产品机引耙进行改造,先后设计投产76、72片耙,40、48、64片中型耙。部分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72片耙、48片耙成为联合国世界开发银行国际投标中标产品;76、40、24片耙为国营农场机引耙换代指定产品。至1989年,产品已有圆盘耙、圆盘犁、联合整地机、深松机 4个系列26个品种。累计生产机引耙78 769台,出口犁片80万片,创工业产值2.5亿元,利税1 355万元。1989年,工厂占地4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7 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 683万元,职工1 300人。当年生产机引耕作机械2 031台,产值2 100万元,其中出口产值363万元,实现利税163万元。
收获机械 生产厂家为国营佳木斯收获机械厂,建于1956年,原为公私合营企业,1958年改为地方国营。生产柴油机、小型脱粒机。1960年研制成功前悬割晒机,成为工厂主导产品。80年代初适应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需要,研制投产 5TS一50型脱粒机。1986年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研制投产打麻机,并获国家星火科技奖。至1989年累计生产各种脱粒机等农业机械1.5万台(套),工业产值累计9 263万元,实现利税1 471万元。1989年,工厂占地 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 100万元,职工1 400人,工业总产值1 000万元。
拖拉机配件 生产厂家为国营中型企业佳木斯内燃机配件总厂,建于1935年。原为私营东兴盛机械铁工厂,1953年改称佳木斯拖拉机修配厂。生产铜套、链轨轴、联结器、铣铁瓦等拖拉机配件。1963年后,按上级主管部门统一规划,实行拖拉机配件专业化生产,主产品为活塞环、气缸套、活塞销、凸轮轴等四种。1970年后一段时期,盲目生产内燃机主件,由于技术设备及管理各方面的欠缺,造成连年亏损。1985年开发新产品小四轮拖拉机及进口汽车配件。其中太脱拉活塞环已超过进口件的技术标准,产品销往国内28个省、市、自治区的干余家农机公司。至1989年累计工业总产值 2.7亿元,生产配件及主机7 478万件(套),实现利税1 680万元。1989年,工厂固定资产2 298万元,职工1 830人,当年工业产值2 712万元。利税总额157万元。
机 筛 生产厂家为佳木斯机筛厂,建于1958年,当时以机械加工为主。1962年调整转向生产镰刀、锄勾、门拉手等小型农具及生活日用品。1964年开始生产机筛片,实行专业化生产。1986年引进气垫输送机,形成年产百台能力。至1989年,工厂累计创工业产值 2 380万元,产品数量达3 862万件,实现利税450万元。
护刃器 生产厂家为佳木斯铸造厂,建于1965年。初期产品为水暖件,1971年转为护刃器,年生产能力4万件。1971—1989年累计产量58万件,产值1 164万元,利润8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