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章 纺织工业

第四章 纺织工业


  1937年,佳木斯始有手工染坊,民间有少量居民纺纱织布,自产自用。1941年,染织作坊增至24户,其中日籍10户,仍为手工生产,设备简陋。日伪统治后期,经济统制加剧,皆先后倒闭。

  东北解放后,小型纺织业户纷纷兴起。1947年从事打棉、纺线、麻绳、织袜等业户一度达到120家。同年,从辽宁瓦房店迁来人员和设备,建立东北第二纺织厂(即今佳木斯纺织印染厂),奠定了佳木斯现代纺织工业的基础。1949年,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南方的纺织品已经能够直接运入,当地纺织业户锐减。至1956年,个体企业有棉纺16户、毛纺 7户、针织15户。在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组成 2个生产合作社,企业数量减少,生产能力略有增强。国营纺织企业则不断发展。60年代中期,在经历了“大跃进”和经济困难的挫折之后,佳木斯纺织厂扩建了染布厂,增加了织机,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同时,地方企业针织品和其它纺织品生产也得了恢复和发展。

  70年代后期以来,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经过调整、整顿,纺织工业获得了快速发展。佳木斯纺织印染厂扩建了新纱厂和新布厂;各企业普遍更新设备,开发新产品,增加生产能力;新建了中外合资亚麻纺织联合公司、经编厂、色织二厂、化纤制品厂及10家区街办纺织企业。1986年组建佳木斯纺织总公司。 至1989年,市区纺织工业共有22个企业,职工2.3万人。工业总产值3.78亿元,实现利税4 633万元。生产纱类产品1.5 万吨、布类4 580万米。形成棉、毛、麻、化纤等多品种,纺织、针织、色织、印染配套的纺织工业生产体系。有11家企业的15类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年出口产值人民币11 838 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