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水泥制品

第四节 水泥制品



  水泥瓦 1935年,袁庆孚等人合伙开办信记瓦厂,年产水泥瓦18万片,产品由日本建筑商包销。其后开办的东兴瓦厂、道德会小瓦厂,皆因经营状况不佳,不久即停业。1943年信记瓦厂拥有手工制瓦机12台,从业人员30人,年产水泥瓦70~80万片及少量水泥管。东北解放后,1947年 8月,市政府成立公营建佳公司,继续生产水泥瓦。1953年改名为佳木斯水泥瓦厂。由于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水泥瓦生产增长较快。连续3年产量保持130万片以上,1957年达到404万片。1958—1968年因原料供应不足,年均产量100万片左右。1968年生产实现机械化,从搅拌供料到压模,形成一整套生产流水线,并应用蒸气喷雾养生工艺,结束了历来手工撸瓦、自然干燥、水浸养生和季节性生产的历史,提高了产量和质量。 1970—1973年年均产量达467万片;1974—1984年因原料供应不足,年产降到 300万片左右。1985年以后,建筑结构多改为平顶式,水泥瓦用量减少。同年8月水泥瓦厂改为佳木斯建筑材料厂,生产其它建筑材料。1989年产量218万片。

水泥管 1950年,水泥瓦厂开始生产无筋普通水泥管。最高年产量达 1万节,1957年停产。1965年,市交通局因修建公路工程需要建立水泥管厂,生产预应力水泥管。1966年改名为佳木斯水泥制品厂。产量由1968年5 595米上升到1983年的3.8万米。1989年产量为 2万米。基本满足当地公路涵管、水利灌溉和工厂排污等的需要,代替了部分铸铁管供应的不足。1985年进行技术改造,采用节能先进工艺,每年节煤330吨。1989年定型产品有1000、800、600、400毫米口径4种,另可为用户加工各种规格的异型产品。质量平均合格率为97.42%。

水泥电杆 1966年7月,佳木斯水泥制品厂试制水泥电杆。1969年生产8米、10米、12米等3种规格的电杆1 470根。1970年改产预应力电杆。1974—1979年投资57.1万元,扩建厂房2 600平方米,添设桥式吊车,更新离心机等专用设备,形成电杆生产联动线。产量1971年 3 506根,1976年超过万根,1989年为10 344根。1988年预应力8米电杆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铺地砖、大理石 1983年,为适应市政建设发展需要,市政工程处、水泥制品厂、水泥瓦厂等单位开始用人工批量生产水泥铺地砖,当年产量14.1万块。1984年改为机械化作业,产量增加到56.5万块。1989年产12.6万块。1985年,郊区范家村开发大理石、水磨石新产品。1989年生产大理石板材0.7万平方米、水磨石板材12万平方米。

  预制构件 1976年市区楼房建筑增多,市第一、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房地局等单位先后设厂生产水泥预制构件,以自产自用为主。其后,佳木斯建筑材料厂、郊区沿江预制板厂等,共有8个厂点加工各种规格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总产量由1976年的0.3万立方米发展到1989年4.8万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