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化学工业
第七章 化学工业
40年代始有橡胶轮胎修补业,50年代增至10余户。1954年组成补带合作小组,1958年扩建为胜利橡胶制品厂,由单纯修补业开始转向生产橡胶杂件、农用三角带和播种胶管等。同时,国家投资建成佳木斯工农化工厂和佳木斯化工厂,生产六六六农药和盐酸、烧碱等,成为化学工业的基础。
60年代后,贯彻“农、轻、重”方针,化学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橡胶业和农药企业各增加到 3户,产品增加了民用胶鞋、除草醚、羧甲基纤维素、支农和民用消费品等。随后,重点改造佳木斯化工厂,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烧碱、盐酸等重点产品的生产能力,试制投产液氯产品。同时新办4户小型基础化工企业。70年代相继建成石油化工、油漆两个新企业。
80年代对橡胶工业、基础化学工业和石油化学工业进行较大规模扩建和改造。新建化工四厂、五厂及化工研究所等。各企业通过改革和设备更新,技术日趋先进,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产品结构进一步向多样化发展。农药业实现了向高效低毒产品的转变。到1989年,市区化学工业共有21户大中小企业(包括化工局所属10户企业)。拥有职工9 600人,设备2 713台(套),年工业总产值11 649万元,利润621万元。主要产品22 种,除销往全国各地,还外销美、法、澳大利亚、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初步形成氯碱化工、石油化工、橡胶制品、化学农药、油漆涂料等5个行业,科、工、贸一体化的化学工业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