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主要产品

第二节 主要产品



  酚醛制品 主要生产厂家是塑料一厂。产品有灯头、天棚盒、安全圈、接线套、防爆电机绝缘配件、拉线盒、座灯、间隔板等。50年代后期,年产量200吨、400万件左右。产品由市五金站包销。1960年扩建酚醛电木粉车间,年产量增加 到260吨。1961—1963年,产品产量大减,企业亏损。此后,经过企业调整,1973年,酚醛制品改由塑料四厂生产。1977年移交给第五中学校办工厂生产。1978年后,省主管部门对酚醛制品进行压缩,年产量减至40吨左右。

塑料薄膜 1965年由塑料一厂生产。以后塑料二厂、三厂相继投产。 1989年,产值1 198万元,产量3 217吨。分为两类:

  聚氯乙烯压延薄膜 1965年,塑料一厂购进 1套三辊压机生产线,建成压延薄膜车间,当年产工业膜和民用膜 185吨,时为省内首家生产。1972年对设备工艺进行改造,试制投产民用印花膜。此为全省独家产品,得到扶持,原料由国家供应,产品商业包销, 年生产能力3 000吨。1977年后,随着市场变化,塑料一厂以生产农用膜为主,产品有水稻育苗用膜、大棚膜和烤烟、人参栽培专用膜等,年产338吨,质量稳定,产品畅销。水稻育苗、烤烟等专用农膜1979年全国质量评比获第三名;1980年评为省优产品;1981年省行业评比第一名,获省经委优质名牌产品证书。 1983年安装半自动化彩色套花印染生产线,生产民用多色印花薄膜,年产能力1 200吨。1987年又对设备工艺进行技术改造,薄膜幅度由1.3米增到2米,生产能力提高到7 000吨,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成为市场畅销品。其中蔬菜大棚膜,1977—1989年,总产量达1.74万吨,供不应求。聚氯乙烯压延膜,至1989年累计生产5.07万吨。销往广西、贵州、新疆等省区。

  聚乙烯吹膜 1971年,塑料二厂开始生产吹塑成型的轻包装用膜,当年产量15.7 吨。1974年增加到89.6吨。1975年,国家投资70多万元,在塑料一厂建年产 3 000吨聚乙烯吹膜车间,购置专用设备5台,翌年开始生产。1977年,产量达1 400吨,产值 448万元。1978年生产聚乙烯吹膜1 531吨,产值490万元。1983年,塑料二厂投资73 万元,从意大利引进2台吹膜机,产品产量质量明显提高。1987年被省列为农膜重点生产企业之一。1971—1989年共生产聚乙烯吹膜1.8万多吨,创产值5 760万元。质量优良,成为畅销品。

  塑料管材 1965年,塑料二厂开始生产塑料管材。1989年,产量达 920吨。管材种类有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等,用于农田灌溉、上下水道、电线防护和液体输送等。

  聚氯乙烯管材 1965年,塑料二厂批量生产26.8吨。1970年投产液体输送、电线防护软管。1971年产41吨。以后又生产农田灌溉管和下水道管等。1984年试制成功下水道管件,与硬管配套,扩大了应用范围,促进了生产的发展。1985年.硬管产量达 347吨,产值107万元。1986年引进管材生产线 2条,年产能力达1 500吨。产品增加到8种规格系列。塑料二厂重视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产品质量。1978年,聚氯乙烯快速自锁式喷灌管获省科学大会奖。1982年研究成功插接自密式塑料管件和管材配套,获轻工部科技成果四等奖、省优秀产品“黑龙奖”。聚氯乙烯硬管于1986年被评为省优秀室内装饰品一等奖。

  聚乙烯管材 始产于1970年,初期仅产小口径管材,产量较低,生产不稳定。1975年后,民用自来水管逐步以塑代钢,农业用输水管需求量增加。1980年产量365吨,1985年增到1 200多吨,产值456万元。1986年,塑料二厂从西德购进 1套聚乙烯管材生产线,当年生产管材993吨,规格从15毫米到315毫米共10种,并试制成管材与金属挂钩接头,扩大了功能和用途。1987年后,由于市场变化,需求量下降,效益递减。1989年仅生产389吨。

  塑料再生管材 1983年,向阳区保卫办事处建立塑料十五厂,利用废旧塑料再生塑料硬管,产品为各种规格下水道管材及电线防护软管,生产能力15吨左右。1989年,市区再生塑料管材产量共310吨,有设备48台(套),创利税25万元。

  塑料板材 生产始于1965年。1966年产量194吨,1975年增至271吨。规格为长3米,宽0.8米,厚3~45毫米。规格种类在东北地区名列第一。 产品远销吉林、辽宁、四川、广东、上海、陕西、青海、湖北等省市。后因主要设备层压机老化,质量达不到标准,产量逐年下降。1985年因缺少资金更换设备而停产。

  中空容器 以聚乙烯为原材料,用吹塑法生产的各类塑料容器,始于1971年。主产厂家是塑料二厂、三厂,被省列为重点生产厂,原料供应、产品销售皆纳入省计划。1983年,产量达610吨。1984年后增加大规格产品,用于化学工业产品包装,代替钢材。至 1989年,中空容器品种发展到20多种,累计产量5 900多吨,290余万件,创产值2 851万元。 产品质量优于金属、木材、陶瓷等材料制成的包装容器,畅销省内外。

  消防水带 1981年由塑料四厂开发生产。初时原料聚氯乙烯颗粒和线网筒均需外购,成本高,供应不及时。1983年,企业自行设计制造8台线网筒圆织机和1台挤出造粒机,开始自行配套,成本和费用不断下降。1984年后,塑料工业公司投资102万元,引进 10台圆织机。1985年创产值230万元,利润50.7万元。1989年,产量达53.9万米,创产值251万元。但因原材料价格上涨,利润仅实现 10.1万元。 产品质量、性能优于橡胶水带,应用范围比较广,除消防外,还适于农林灌溉、建筑、化工等部门的需要。1988年被评为轻工部优质产品,获科技进步三等奖。销往22个省、市,出口新加坡、香港等地。

  输送带 塑料三厂于1979年开始试制普通型输送带,1980年投产,填补省内空白。1982年被省评为优质新产品。1983年又试制成功聚氯乙烯矿用阻燃输送带。1985年经煤矿科学院检验合格,批准生产。产品畅销各煤矿及哈尔滨等地。1980一1987年生产普通型输送带 2.6万平方米;1988—1989年生产井下阻燃矿用输送带3.1万平方米。 1985年,聚氯乙烯矿用阻燃输送带获轻工部优质新产品证书;1986年,普通型输送带被评为省优质新产品;1988年,井下阻燃矿用输送带获省优产品“黑龙奖”。

  食品包装袋 始于1969年,由塑料六厂生产,产量逐年增加。1989年生产各种食品包装袋、各样包装盒105吨,产值230万元,利税29万元。

  塑料编织袋 以聚丙烯树脂为主要原料,具有体轻、强度高、耐腐、无毒、无污染等特点。适用于化肥、水泥、炸药、粮食等产品的包装。由塑料六厂于1978年开始生产。 当年产10万条,计16.8吨。1982年产168万条,计211吨。1985年,塑料八厂从日本引进设备,开始批量生产塑料复合水泥包装袋,总投资1 075万元,年生产能力1 800万条,计 2 000吨。1989年,塑料八厂生产各种编织袋2 086万条,计1 444吨;创产值1 126万元。利税189万元。塑料编织袋曾在全国轻工产品出口展览会上获银质奖。复合水泥袋是国家专利产品和省优产品。各项指标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标准。产品销往日、美、苏、加拿大、突尼斯、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986—1989年创汇294万美元,成为塑料工业系统创汇大户之一。1989年,市区2个生产编织袋企业年产塑料编织袋2 103万条,计1 450吨;创产值1 240万元,利税209万元。

  周转箱 1984年,市塑料一厂投资231万元, 从日本东芝公司购进注塑机和啤酒箱模具。1986年批量生产,当年产啤酒箱22.5万个,计527.5吨;生产汽水箱10.1万个,计 88吨;共创产值369.3万元,利润60万元。1989年生产啤酒箱11.6万个,汽水箱0.2 万个,计247吨;创产值346万元,利税 26万元。产品供应省内及吉林、辽宁等地。产品具有体轻、耐用、规格标准、不腐、卫生等特点。替代大量木材,基本结束了木制箱的历史。

  保温板、塞件 始生产于1982年,产品有保温、防寒、质轻等特点,适用于建筑、冷库隔温、高档精密产品包装。 1986年,市区生产保温板5 300多立方米,塞件2万多套;产值210万元,利税7万元。1989年,产值490万元,利税28万元。产品销往省内和辽宁、吉林、内蒙古等地。

  壁 纸 1985年,塑料工业公司投资1 800万元,从荷兰引进1套圆网涂敷壁纸生产线,1989年 6月批量投产。品种有发泡、高发泡、中高档类。具有防水、易洗、花色品种多的特点,为室内一种新型装饰材料。

  此外,根据国家计划,还生产部分军用品,主要有聚乙烯炮弹包装筒、步枪包装筒、油壶、手枪套、包装袋等。1969—1979年累计生产军用塑料制品1 028万件,产值2 100万元,利税248万元。

  自1958年起,区街小型塑料厂生产纽扣、皂盒、发卡、梳子、烟斗、暖瓶塞、片带、雨衣、本夹、方便带等日用塑料杂品。60年代年产10余吨,70年代年产100吨左右。花色品种达 40多种。80年代南方产品大量涌入,地方产品产量渐降,品种减少,有的厂已适应市场需求转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