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经济效益
第三节 经济效益
塑料工业1957年完成产值 19万元,利税 3.4万元。1960年产值 689万元,利税 63万元。1961—1963年连续亏损。1964年,聚氯乙烯制品兴起,产品品种增加,生产出现转机,当年产值213.5万元,实现利税13万元。1965年以后,新建3个企业,品种增加,尤其是塑料凉鞋、压延薄膜、塑料硬板、各种管材、中空容器等投产,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1974年实现产值1 637万元,创利税178万元,人均创利税1 534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4万元,百元产值利税10.92元。
1975年以后又建立 3个企业,增加塑料包装制品,各种食品包装袋、各种编织袋相继投产,塑料薄膜在农业上广泛应用,产量大幅度增加,产品远销外省,经济效益不断提高。1977年创产值2 764万元,利税260万元。百元产值利税9.41元,人均利税1 850元;劳动生产率2万元。除产值利税率外,各项指标均比1974年有较大增长。
1978年以后,经济效益继续上升。特别是80年代开始,加快了技术改造步伐和生产发展速度。1989年实现产值8 372万元,比1977年提高2倍;利税880多万元,比1977年增长1.4倍。百元产值利税15.44元,比1977年增长64%;人均利税1 651元,比1977 年下降 10.8%。固定资产由建厂初期15.9万元,增加到5 300多万元。
1957—1989年塑料工业系统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表9—13
注:工业总产值为1980年不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