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家具

第二节 家具



  1924年,有匠人开办德茂森木匠铺,生产桌、椅、箱、柜等。随着城镇居民增多,木制家具业日趋兴盛,到30年代初已发展到20户。日伪统治时期,1941年,市内有家具业31家,其中日商10家。家具样式渐呈西化,有大衣柜、衣挂、茶几、办公桌、椅、卷柜、软包沙发、皮转椅等。后来日伪加紧经济统制,家具业日渐衰落,几乎全部歇业,尚存者则被日商垄断和支配。

  东北解放后,木器业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1949年已有56户,生产办公用具和部分生活用具近万件。1953—1956年改造私营企业和个体户,先后组建 6家木器生产合作社。1957年后并为3家木器厂。同时,从木材加工厂中分离出家具车间,成立国营家具厂。1957年,4家工厂合计完成工业产值86.5万元。1962年,木器家具厂增到 5个,生产办公用品、学生桌椅、书架、木折椅、纱厨柜等13种。部分产品开始出口东南亚、欧洲等地,年出口量达 1.5万件。“文化大革命”期间,企业生产混乱,产品质量下降,损失浪费严重,多数厂家处于亏损状态。1978年后,贯彻改革开放方针,经过调整整顿,家具业发展出现转机,产值由1979年 699万元上升到1985年1 107万元,增长 44%。产品不断更新,并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从日本、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国引进 8台设备,生产板式家具、软包家具、沙发、沙发床等,生产效率、产品质量、档次都有显著提高。1986年,中法合资合林综合家具有限公司投产,年生产能力又有较大提高。到1989年,市区共有不同经济类型家具制造厂家14家,职工1 906人,家具产量 10.8万件,工业产值1 912万元。主要厂家:

  佳木斯家具一厂  建于1936年。初称“益兴盛”,有木板房4间和圆锯、截锯等设备,日锯材最高产量达30立方米。1946年后,为市政府接管,更名兴东火锯厂。1956年在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又吸收10余户私人企业,更名佳木斯制材家具厂,1981年开始批量生产板式家具。1983年改称佳木斯家具一厂,产品有板式家具、木折椅、书架、纱厨、摇面桌等12种。1989年,工厂占地面积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302万元,职工 424人,设备135台,板式家具产量1.1万件,产值300万元。

  佳木斯家具二厂 建于1953年,系由 3家私营厂组成的合作社企业,1968年改为佳木斯综合木器厂。1984年更名为佳木斯家具二厂,产品主要有偏几、板椅等。该厂独有的红外线干燥技术,在同行业享有盛名。1989年,工厂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 000平方米,设备110台(套),职工268人,产值110万元。

  佳木斯家具三厂 建于1960年。原为安置聋哑人就业的光明木器厂。1974年改称佳木斯缝纫机台板厂,年产缝纫机台板曾达15万台。1982年改称佳木斯家具三厂。因产品竞争力差,生产难以维持,于1985年被佳木斯前进制药厂兼并,转产针剂药品。

  佳木斯家具五厂 建于1980年,占地面积 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3 213平方米。有职工153人,远红外线干燥炉25台,主产软包家具。1989年产量3 624件,工业产值119万元。

  佳木斯家具七厂 建于1965年,初为街道企业,生产竹、柳制品。1979年转产家具和包装木箱等。有职工77人,年产家具近千件。

  远红外线设备安装公司 建于1982年,承揽各种红外线干燥设备安装和各种烤漆、干燥加工。1985年生产远红外线干燥设备15台、产值75万元,利润18万元。1986年后,企业经营不景气,生产处于间歇状态。

  中法合资合林综合家具有限公司 筹建于1985年,由合江林业管理局与法国赛利堡公司合资,总投资9 629万元。设计年产板式家具30万件,刨花板5万立方米,贴面板 4.5万立方米,浸渍纸700万平方米、胶7 600吨。1989年建成开始批量生产。该厂生产的板式家具畅销全国各地,并向北京亚运会提供家具2 833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