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十三章 医药工业

第十三章 医药工业


  佳木斯制药业出现于清末。部分中药房和中药师按传统方法自行配制丸散膏丹。西药生产直至解放前尚为空白。1946年,佳木斯作为东北解放战场后方基地,为满足战争对药品的需求,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于佳木斯市建立东北制药厂。时有职工 210人,主要产品有口服葡萄糖、乳酸钙等原料药10余种,各类制剂及疫苗血清 10余种。 同时生产前方急需的绷带、纱布、脱脂棉、急救包等 8种卫生材料和15种医疗器械。1949年,该厂南迁沈阳。同期成立的还有生物制品厂,后迁长春。

  1956年,佳木斯国药总店附设成药加工厂,后发展成佳木斯中药厂。1958年“大跃进”期间,中西制药工厂发展到5个,年产中成药10吨,化学药针剂 150万支,酊水油膏剂100吨,工业总产值12.4万元,初步奠定了医药工业的基础。

  60年代前期,经过调整除保留中药厂外,西药以医药公司制药厂为主,合并其它药厂,改建为佳木斯化学制药厂。人员设备得以集中,提高了专业化制药生产能力。1969年后,由于市场药品供应不足,一批小型药厂再次得到发展,户数多达8家。其中3家因盲目发展,经营不善,质量不佳被关停。

  80年代开始,医药工业全面进行整顿、改革。先后投资 2 200多万元,引进先进技术,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使医药工业实力大增,质量、效益提高。有24种中西药品及制药机械,获部、省级优质产品奖,产品畅销国内外。

  医药工业历经30余年的发展,到1989年共有企业 7户,职工4 089人,固定资产6 395万元。生产中西药品4大类560个品种。中药产量为500吨,化学原料药2 280吨,片剂50亿片,医疗器械150台。工业总产值13 720万元,利润371万元,缴纳税金479 万元,成为佳木斯工业的重要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