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制药企业

第一节 制药企业



  佳木斯中药厂 建于1956年,初为佳木斯国药总店加工厂。1958年后,工厂规模逐渐扩大。至1966年,职工人数达98人,并开始使用机械设备,改变手工操作生产方式。1974年,工厂易地扩建,职工增至325人,产品有 5个剂型118个品种。1981年后,生产设备更新,自行设计安装自动炼蜜、挂蜡、灌装生产线,引进意大利、西德的自动充填机等,使制药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当年实现利润32万元,结束了多年来在亏损边缘徘徊的局面,成为全国中药行业第一个达到CMP标准的企业。名优产品相继问世,9个品种获黑龙江省优质产品奖,骨折挫伤散获国家银奖,远销泰国、马来西亚、日本、香港等地。至1989年,制药生产能力达500吨,产品有6个剂型218个品种,职工 490人,各类设备 105台(套),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6 435万元,利润1 587万元,税金852万元。

  佳木斯化学制药厂 建于1961年,建厂时有职工316人,设备32台(套),厂区面积4 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 300平方米。内设片剂、酊水油膏剂、针剂等4个车间。生产 6个剂型41个品种。年生产能力为片剂1亿片、丸剂3亿粒、水针剂1 100万支、酊水油膏剂100吨。1969年,工厂易地扩建,职工增到1 480人。并建成年产5 000万支粉剂分装线,扩大了生产能力,逐步发展成国营中型企业。1989年,职工人数增至2 152人,拥有各种制药设备346台(套),固定资产4 289万元。厂区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9万平方米。装备有片剂、丸剂、粉针剂等新产品生产线与非那西丁、维生素c、新诺明、山梨醇、氮苄青霉素钠盐原料药(中间体)等5条生产线。年生产能力为片剂20亿片、丸剂15亿粒、粉针剂5 000万支、非那西丁1 500吨、维生素C500吨、新诺明100吨、山梨醇1 200吨。年工业总产值5 501万元,利润439万元,缴纳税金301万元。

  佳木斯前进制药厂 建于1968年,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二二四医院“五·七”家属厂。初期仅有职工3名,搭临时席棚作厂房,生产“681”片剂一个品种。1969年建两间厂房,生产三棵针注射液等药品。1972年研制开发肌苷原料药,设针剂及肌苷原料药车间,职工30人。1981年划属地方管理。翌年,职工增至162人,固定资产 32万元,生产设备80台(套),年工业总产值254万元,利润22.2万元。1986年进行技术改造,投资275.5万元,先后增设针剂楼、片剂楼、仓库等共计5 626平方米。1989年,有职工415人,厂区占地面积9 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 660平方米,设备238台(套),固定资产468万元,累计实现工业产值7 268万元,利润399万元,税金199万元。

  佳木斯医学院制药厂 建于1970年,建厂初职工40人,以生产中成药为主。1973年增建西药针剂车间,生产辅酶A冻干粉剂、葡萄糖注射液。1978年扩建后,厂房面积1 800平方米,生产能力扩大。1989年,职工达247人,建筑面积3 646平方米,设备135台(套),固定资产210万元。主要生产化学制剂药品片剂、针剂、中药人参蜂王浆等100个品种。累计工业产值3 090万元,利润394万元,税金199万元。

  佳木斯生物制药厂 原为啤酒厂的一个车间,1975年分离独立为药厂,有职工98人,固定资产57万元,产品有药用酵母、三磷酸腺苷粉。1987年投产维脑路通原料药,年生产能力10吨。1988年,片剂生产线建成投产。至1989年有职工443人,固定资产 403万元,各种生产设备232台(套)。厂区占地面积9 630平方米,建筑面积6 403平方米。主要产品为胶囊剂、片剂、药用酵母、维脑路通原料药、肌苷原料药。年工业总产值906万元。

  佳木斯晨星制药厂 建于1969年,是佳木斯肉类联合加工厂一车间,主要以猪下脚料为原料作综合利用。建厂时仅有职工20人,一栋厂房,生产胰蛋白酶与胃蛋白酶。1970年增设粉剂车间,品种增至10个,年工业产值13.4万元。后增加扩大粉剂、片剂、针剂、擦剂等类产品。1989年有职工190人,固定资产83万元。 厂区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 500平方米,设备80台(套)。产品有6个剂型50个品种,年工业产值921 万元,利润3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