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制糖

第一节 制糖



  生产企业 佳木斯制糖业是新中国成立后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建立起来的。1953年,由波兰援助建设的现代化大型制糖企业——黑龙江省友谊糖厂, 于西郊开始动工兴建, 共投资2494.59万元。1955年12月建成投产,设计能力日加工甜菜1 000吨,年产白砂糖2万吨。

  友谊糖厂制糖以甜菜为原料,季节性生产。每年10月开机,翌年春停机。前期由于受甜菜原料供应的影响,生产处于不稳定状态。特别是60年代初农业严重自然灾害时期,一度停产。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贯彻,给糖厂带来新的生机。为满足市场需求,1980—1984年,友谊糖厂连续进行3次技术改造,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甜菜加工量由1 000吨增加至3 000吨。1984年共加工甜菜59.5万吨,生产砂糖7.7万吨,成为全国大型甜菜制糖企业之一。1956—1986年共生产优质砂糖75万余吨。加上其它副产品创造的利润,超过建厂总投资的10倍。1984年后是友谊糖厂稳定发展阶段。年均加工甜菜45万吨、年产砂糖 5万吨。“友谊牌”白砂糖被轻工业部评为优质产品。1987年砂糖厂评比中,获“全面优胜”奖,被国家经委授予“节能二级企业”称号。1988年、1989年先后被中共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先进企业”和“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称号。1989年,友谊糖厂占地 1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0.8亿元,机械设备总动力1.4万千瓦,职工3 546人,工业总产值7 206万元,实现利税1 053万元。

  原料基地 50年代初,在糖厂建设的同时,为保证原料供应,在合江地区试种甜菜成功,甜菜含糖率为15%以上,最高达18%左右。1955年在桦川、集贤、汤原县种植8.3 万亩,平均亩产 1吨。随后向合江地区东部、南部以及牡丹江、黑河、绥化等地区发展。甜菜基地由1955年3个县至1976年增至4个地区13个县。并将富锦、桦南、集贤3个县定为甜菜生产基地。至1983年,甜菜总产量达55万吨。由于原料充足,1983—1984 年生产期延长至219天,甜菜保管期达245天,首创我国甜菜制糖史上加工期最长,停机最晚(6月20日停机)、甜菜保藏最好的纪录。

  综合利用 友谊糖厂综合利用制糖废弃物生产干粕、颗粒粕、溶剂、酒精、水泥及二氧化碳等副产品,干粕与颗粒粕是由废甜菜丝通过压榨干燥加工而成,为优质高效饲料。1957年正式投产,至1980年共生产块状干粕 11.93万吨。产品外销英、美、日等国。1979年引进干粕颗粒机及配套设备,形成日产颗粒干粕 150吨的能力,废甜菜丝可全部加工成出口产品。1981—1989年共生产颗粒粕16万吨,出口创汇 3 000万美元。产品获北京国际博览会银质奖。1958年利用废糖蜜研制成丁醇、丙醇等产品。1968年,由国家化工部投资,建成年产溶剂 600吨的溶剂车间。1980年,溶剂销路不畅,改产食用酒精,日产25吨。随后又在酒精生产过程中提取二氧化碳,日产50瓶。1988年自筹资金160 万元,建成松滨酒厂,以粮食酒的“酒头”、“酒尾”加兑食用酒精,经工艺处理,生产出“佳江白”“老白干”及高梁酒等产品。1968年开始研究利用制糖生产中排出的大量滤泥为主要原料生产水泥。1983年研制成功。其后,成立水泥车间,充实生产设备,完善工艺条件,达到年产425#水泥 2万吨的能力,1984年正式投产。1986年获滤泥湿法生产水泥的国家专利。至1989年累计生产水泥5万吨。

  经济效益 友谊糖厂1955年投产,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39.4万元,实现利润165.3万元。1956—1959年,年平均实现利税1 500万元。1960一1963年由于受自然灾害影响,连续4年亏损,累计达 900万元。1964年始扭亏为盈,1966年、1967年达到历史最好水平。1977年后年均实现利税 1 000万元左右。198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 7 206万元,利税 1 053万元。自1955年投产至1989年累计实现利润3.5亿元,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68倍。

1955—1989年友谊糖厂生产经营情况
  表9—19 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