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肉类加工 生产企业 解放前,佳木斯市畜禽屠宰和肉类加工皆为私营,数量较少。新中国成立后,私营肉业渐被国营企业取代。1956年实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私营肉类业15户30人全部并入食品公司,形成国营商业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经营。1965年,东北农垦总局建成肉类联合加工厂,成为市内规模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1978年后,随着改革的深入,肉类购销加工等逐步放开经营,个体肉类业快速发展。至1989年猛增至1 961户,从业人员达2 691人。在个体户的冲击下,国营肉类加工企业的猪源及屠宰量锐减,经营出现困境。1985年后食品公司冷冻厂由以屠宰加工为主,向生肉冷藏和熟食加工等多种经营方向转变,并开办汽水厂、鸡雏孵化厂、加工速冻菜等业务,勉强维持经营。
佳木斯肉类联合加工厂 1959年筹建,1965年 3月正式投产,为黑龙江省农垦系统最大的肉类综合加工企业。投产当年屠宰生猪4万头,产肉2 000吨。“文化大革命”期间猪源不足,生产不稳定,1968年屠宰生猪近6.7万头,1970年下降至2万余头,仅达设计能力的15%。1975—1989年进行扩建,先后投资3 000万元,建成4 000吨新冷库、5 280平方米罐头车间、1 075平方米制药针剂车间、 2 307平方米片剂车间,及近万平方米的火腿车间,为发展多种经营奠定基础。1987年 5月与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及黑龙江省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三方签署联营出口罐头食品的协议,集资85万美元引进西式火腿生产线、猪肉香肠生产线、午餐肉生产线等主要设备。成为年产万吨罐头、创汇千万美元的国内一流罐头食品出口创汇企业。至1989年,有固定资产5 134万元,职工1 910人,主要生产设备156台(套),建筑面积 10万平方米。1989年11月跨入国家二级企业行列,并被评为黑龙江省六好企业。
佳木斯冷冻厂 1954年由国营商业食品公司牧养场改建。初时设备简陋,土法屠宰。1958年初步实现半机械化生产,年屠宰生猪能力10万头。1968年增添设备,改进工艺,主要工序实现机械化,年屠宰生猪能力达 15万头。1978年后增建新厂房及储肉5 000吨的大型冷库,并安装电气化屠宰设备,屠宰能力增至50万头。1989年,厂房面积3 779平方米、固定资产820万元,主要设备 76台(套),职工465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生猪经营放开,个体屠宰户猛增,致使该厂产量锐减。为适应市场竞争的新形势,重点转向熟食加工,生产红肠、风干肠等传统熟食,并先后评为省优质产品。
产品产量 50—70年代,肉类加工因受畜牧业生产和市场需要影响,产品产量变化较大;加上加工技术、设备的制约,肉类加工业品种不多,档次不高。80年代以后,肉类加工品种、产量有明显增加。
生 肉 因受畜牧业生产制约,生肉产量波动较大。冷冻厂猪源主要来自周围市、县农村。1956年猪源充足,年屠宰近2万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猪源锐减,1961年仅屠宰生猪2 121头。1963年形势好转,屠宰2.6万头。 1965年,佳木斯肉联加工厂投产,由农垦系统50余个农场为其提供猪源,1968年前年均屠宰6万头左右。1969—1971年猪源减少,年屠宰量下降至3万头左右。 1972年后逐年上升。1978—1979年,年均屠宰 18万头左右,创历史上最高水平。冷冻厂1979年屠宰生猪11万余头,也创历史最高纪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生猪购销开放经营,个体户和农场职工自产、自宰、自销日益增多,严重冲击国营肉类加工企业。1989年,冷冻厂仅屠宰生猪500头,肉联厂屠宰756头。被迫由关内购进大量白条猪冷藏,作为生产罐头和熟食的原料肉。同时增加牛、羊、鸡、鹅、兔等畜禽的屠宰加工,改变以往单一经营的局面。佳木斯冷冻厂生肉的主要品种有猪肉、牛肉、羊肉、头、蹄、蹄筋、肠、肚、肠衣等。佳木斯肉联加工厂生肉内销产品有白条猪肉、猪副产品、牛副产品。出口产品主要有分割牛肉、白条鸡、白条猪肉、肠衣、白条鹅、兔肉等品种。
熟 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冷冻厂与肉联厂先后向以生产熟肉制品为主的多种经营转轨。冷冻厂在1978年以前,曾用土法加工少量头肉、猪蹄、灌肠等。1979年新建熟食车间投产。1983年以后,安装远红外线烤炉,引进自动化灌肠机,使用电脑自动控制,一次出成品,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品种发展至40余种,其中红肠、风干肠等熟肉制品曾先后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1984年,熟肉制品产量达650 吨。1985年后,因个体户加工销售熟肉制品迅速发展,冷冻厂熟肉制品销售量下降,1989 年总产量仅为485吨。佳木斯肉联厂1979年仅生产少量红肠,红烧猪头肉、排骨等产品。80年代以后,适应市场变化,大力发展熟食制品,品种产量逐年上升。1989年,上市品种20余个,产量达421.9吨。
罐 头 佳木斯肉联厂于70年代开始生产肉类罐头。1981年,罐头品种由 5种增至11种。1982年扩建罐头车间,年生产能力5 000吨。但因原料短缺,产量不高。1983 年试产沙丁鱼罐头,1984年产量突破千吨,主要供出口外销。产品品种有红梅牌、长城牌肉鱼类罐头20余种,其中有6种被评为部、省优产品。1989年,罐头总产量增至6 700多吨,其中向欧洲及东南亚国家出口3 949吨,创汇752.8万美元。
经济效益 佳木斯冷冻厂建厂后曾连续10年亏损,自1979年开始扭转亏损局面。1979—1989年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9 108万元,利润339.8万元,上缴税金 117.3万元。肉联加工厂自1965—1989年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3.63亿元,利润2 792.3万元,上缴税金835万元,出口创汇2 520万美元。
佳木斯冷冻厂生产经营情况 表9—21 单位:头、吨、万元
佳木斯肉联厂生产经营情况 表9—22 单位:头、吨、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