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大豆制品

第四节 大豆制品



  豆腐系列产品清末,伴随佳木斯镇的形成,传入豆腐生产技术,始有豆腐作坊。1939年有豆腐作坊31家。1942年后,大豆全部被日伪政权控制,豆腐作坊原料缺乏,至1945年解放前夕,全部停业。解放后豆腐业恢复生产,1946年,个体开业已有50户,从业人员86人。1955年,个体豆腐业36户组成第一、第二豆腐生产合作社。1963年,国营佳木斯淀粉厂改为豆制品厂,同时将两个豆腐生产合作社合并为第二豆制品厂。1976年从上海引进豆粉生产设备等工艺,增加素制豆腐新品种,年生产能力为100吨。1980年,两厂共有职工388人,固定资产52万元,年产豆腐826吨、干豆腐1 125吨、素制豆腐262 吨。品种由3种增加到13种。年总产值179万元,亏损 5万元。1981年后进行技术改造和改善经营管理,增建厂房,更新设备,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改革开放后,个体豆腐生产作坊迅速发展。1985年已有 34户,从业人员102人。但国营豆制品企业的产品仍占市场主导地位。两厂共计生产大豆腐977吨,干豆腐1 782吨,素制豆腐146吨,豆粉43吨,年总产值241万元,比1980年增长34.7%。1989年成立佳木斯豆制品公司,下属两个豆制品厂,22家私营豆制品加工作坊,共有从业人员425人。拥有固定资产177万元,厂房建筑面积7 777平方米。年产豆腐729吨、干豆腐2 189吨、素豆制品106吨、豆粉33吨,总产值200万元。

1957—1989年豆制品公司生产经营情况
  表9—23 单位:吨、万元、平方米






  精炼油系列产品 1989年 4月,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建成三江食品公司,引进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设备和生产工艺,成为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技术密集型大豆综合加工企业。设计能力为年加工大豆10万吨、玉米8 000吨,日处理大豆400吨。年产精炼油 1.1万吨、人造奶油1 000吨、酥油4 000吨、沙拉油1 000吨、磷脂510吨、组织蛋白15 000吨、分离蛋白5 000吨、浓缩蛋白3 000吨、添加剂饲料3 000吨、配合饲料3万吨、豆粕3万吨。商标注册为“硕亚牌”。当年部分产品投产,生产精炼油5 045 吨,三脱油3 878吨、人造奶油86吨、磷脂134吨、组织蛋白228吨、豆粕4.9万吨。实现产值4 515万元,利税27.1万元。

  豆粉系列产品 1985年,佳木斯食品二厂在豆奶分厂基础上,成立大豆食品综合加工厂,生产豆奶等系列产品。1987年从日本引进具有80年代国际水平的豆奶生产线,并自配真空干燥箱和浓缩设备。同年利用优质豆奶加工制成豆奶晶,获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银奖。该厂当年生产豆奶25吨、豆奶晶80吨。实现产值53.9万元,亏损 10万元。1989 年增建豆粉车间,设计能力为年产 2 000吨。同年,开发新品种“晨星岛牌”全脂速溶豆粉,品质优良。在全国轻工业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活动周中获新产品奖。1989年产豆奶晶138吨、豆粉195吨,工业总产值291.5万元,实现利税7.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