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服装

第十七章 服装皮革业

第一节 服装



  民国初年,佳木斯仅有三、四家成衣铺。1931年增至 23户,从业人员164人,多为服装裁剪加工,有少量制成品出售。1932年后最多时达到 110家,其中有日本人开办的三江服装厂、森田服装店等15家。中国人开办的有泰罗纱、永丰祥、柳永和洋服店等95家,以夫妻店居多。此外,福顺泰、义兴东、福增庆、公利源等大商店均设有服装加工部。1941年伪满政权对棉布实行配给制后,大部分服装店因生意萧条而歇业。解放战争时期,为支援前线和解决军需,服装加工业迅速恢复和发展。至1949年,市区已有服装加工业 203户,并新建公营东北第一服装厂等,从业人员共有2 500余人。

  1952年成立市第一个服装生产合作社,从业人员78人,年生产服装 5.6万件。1956年,服装生产合作社发展至4个,共有职工467人,年产服装27.4万件,产值239.3万元,利税4.3万元。翌年,组建佳木斯童装生产合作社。

  1968年,市手工业管理局所属 3个服装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立佳木斯市服装厂。各区亦相继开办服装厂,至1975年,全市共有11个服装厂,职工约700余人,有缝纫机等设备292台(套)。年产值420万元,利税43万元,年产服装52万件。

  1978年以后,佳木斯市先后建成衬衣厂、童装厂、高级毛料服装厂(后改丽华服装公司)、佳木斯市西服厂。从日本引进西装生产设备 111台。同时,各种经济类型的服装厂也得到迅速发展。1980年成立市服装工业联营公司,对二轻局所属各服装厂实行行业管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装生产的花样品种日益增多,其中裙装、风雪衣、风衣等出口日本、加拿大、美国、苏联及香港。儿童太空服、儿童上衣等,曾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

  1986年后,南方各地服装产品大量踊入佳木斯市场,市内服装产品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许多企业出现亏损局面。市衬衣厂、第四服装厂等先后关停。

  1989年,市区共有集体所有制服装加工业 15家,职工2 498人,年产值 1 488万元,产量183万件,利税55.3万元。有固定资产585万元,电动缝纫机等设备 532台(套)。另有个体服装加工户204家,服装技术学校4所,从业人员近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