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鞋帽
第二节 鞋帽
皮 鞋 民国初年,镇内始有个体鞋铺。伪满时期制鞋作坊增至10家。福顺泰、福增庆、公利源、义兴东 4大商店均附设制鞋部。1945年解放后,制鞋业发展迅速,公营企业有合江军区、合江省政府财政厅、佳木斯企业公司开办的 3家鞋厂,产品供军需民用。1948年,个体制鞋厂增至31家。1954年经过调整整顿,制鞋个体业户45人组成靴鞋生产合作社,23人组成鞋业小组。1956年实行手工业合作化后,合并成佳木斯市制鞋社,后改为皮鞋厂。1981年有各种制鞋机械98台(套),基本实现半机械化生产,产量23.7万双。1988年引进年产40万双胶粘鞋生产线,产量20万双,创利税27.3万元。1989年厂房面积3 528平方米,设备101台(套),固定资产87万元,职工304人,产皮鞋14.5 万双,品种300种,产值174万元,利税17.1万元,是黑龙江省皮鞋行业重点企业之一。
布 鞋 1978年,布鞋车间由皮鞋厂分离出来,建立集体所有制布鞋厂。同年,布鞋产量1 664万双,产值53万元,职工118人,设备59台(套),固定资产53万元。1987年后引进冷粘生产线,改进工艺,品种花色增至803种。1989年实现产值452万元,利税56.7万元,生产各种布鞋60余万双。注塑鞋、缝上鞋、粘鞋三大类产品质量合格率达99.5%。冷粘女夹鞋获轻工部优质产品奖、全国布鞋设计三等奖。工厂固定资产90万元,设备110台(套)、厂房面积1 700平方米。1989年获黑龙江省城镇集体经济明星企业及省级先进企业称号。此外,尚有小型分散的皮鞋厂3户,布鞋厂3户,个体78户,从业人员约200人。各种鞋年产量5万余双。
胶 鞋 解放战争时期,曾建有公营胶鞋厂,以生产军需品为主,后工厂南迁。1962年成立橡胶制品生产合作社,制作棉胶鞋。1966年改为佳木斯橡胶一厂。“文化大革命”中受动乱影响,亏损严重。1977年以后,经过整顿,更新设备,扩大生产规模,转亏为盈。1978年,产品有普通棉胶鞋、农田鞋、解放牌胶鞋等。年产量163万双,产值 250万元,实现利税136.7万元。1979年改属市轻工业局,逐步增加硫化套鞋、学生棉鞋、网球鞋、旅游鞋、足球鞋、春秋鞋等多种新产品。其中农林棉胶鞋、劳动鞋、硫化套鞋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1985年,总产量达209万双,创利税 56万元。1985—1989年,佳木斯橡胶厂开展对外合作,在澳大利亚肖尔海文市建立合营友好商店,并与港商合资经营佳木斯龙景鞋业有限公司,产品远销欧美及香港等地。1989年,产量达260万双,完成产值1 320万元,上缴利税 21.2万元。有固定资产386万元,各种设备422台(套),厂房面积3 400万平方米,职工1 597人。
全塑鞋 1963年,佳木斯塑料一厂开始生产全塑鞋,当年产量34.5万双。随后增添设备,品种增加到 100余种。其中儿童凉鞋、平半高跟女式凉鞋在60—70年代尤为畅销。1983年因市场发生变化,塑料鞋渐为其它新产品所代替而停产。
假 肢 1949年,市内有私营假肢生产工艺社与假肢修理店。1959年建立佳木斯市假肢厂,隶属于民政局。1974年,经省民政厅投资扩建,使之成为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唯一的假肢厂。1974—1989年累计装配假肢 500余件,修理各类假肢3 750件,制作各类矫形器具1 300余件。1989年拥有厂房670平方米,设备7台(套),固定资产45万元,产值16.2万元,实现利税3.7万元。
制 帽 伪满时期有益源东、春生合、新记皮庄等 7家手工制帽店铺,从业人员约40人。1949年,个体制帽业有22家,1953年增至29家,从业人员62人,年产值21万元。1954年先后组成 2个帽业生产小组,1956年合并成帽业生产合作社,职工68人。产品有布夹帽、棉皮帽、儿童帽、蚊帽等。1965年增加设备,生产羊剪绒帽。1970年棉皮帽产量为23.4万顶。1977年改为佳木斯市皮毛厂。1983年后因资金不足,不适应市场变化,生产和效益下滑。至1989年,亏损达10万元。其厂房面积3 993平方米,职工216人,固定资产53万元,设备96台(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