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制革毛皮
第三节 制革毛皮
制 革 1925年,佳木斯有手工业皮铺2户,从业人员8人。1931年增加玉江、鸿记、袁家皮铺等20户。1941年后,由于日伪政权对皮张实行统制,各皮铺纷纷倒闭。1945年解放后,皮革业又重新恢复发展。至1949年皮革业计有个体业者13户。1956年手工业合作化时期,由 6家个体户22人组成皮革生产合作社,当年生产重革 10吨、轻革1 200平方米,完成产值10万元。1958年并入制鞋生产合作社。1967年,从该社分离建立集体所有制的制革厂,有职工50余人。至1980年,年产猪皮16万张,产值达231万元,创利税26.8万元,职工增加至218人,固定资产96万元,流动资金91万元,各种设备 30台。1982年因设备陈旧,原料紧缺,连续3年亏损,累计亏损89.9万元。1985年投资509万元,进行技术改造,新建厂房7 889平方米,从国外引进各种设备13台(套)及服装生产技术,采用酶法脱毛新工艺,产品质量及劳动效率均有提高,年产猪皮革24.6万张,其中服装革29.2万平方米。实现产值280万元,创利税24万元。 1989年,工厂改为全民所有制,厂房面积扩建至7 389平方米,猪皮革产量达 26.4万张,其中服装革33.9万平方米。实现产值390万元,创利税 47万元。主要产品有服装革、鞋面、鞋里、手套、鞋底、膛底、皮带革等。有固定资产431万元,流动资金430万元,设备 52台(套),职工340人,成为具有年产40万张皮革能力的黑龙江省制革工业的骨干厂家之一。
毛 皮 1925年有毛皮作坊 6户,熟制毛皮及毛皮服装鞋帽。1948年有25户,69人。1956年组成帽业生产合作社,兼制毛皮衣裤,最高年产 1万件左右。1977年后改称佳木斯毛皮厂,属集体所有制。年产各种裘皮大衣近千件,羊剪绒、兔皮及狗皮褥子、图案坐垫、羊剪绒图案地毡等2万件左右,大部分出口日本、苏联及欧美等国家。
皮革制品 1946年有数家小手工作坊,生产少量皮革制品,1966年,个体手工业者组成皮件生产合作社,1968年并入制革厂。先后生产钳子套、安全带、枪套、药箱、皮腰带、劳保皮手套、皮夹克等产品。1974年组建集体所有制的佳木斯市杖棚皮件厂,产品有人造革箱、半导体收音机套等。1980年在老企业回民马具社的基础上,成立集体所有制的佳木斯市革制品厂。当年生产人造革箱1.2万只,完成产值113万元,利税17.1 万元。1985年生产革皮箱3万只,出口皮手套8.2万付。完成产值232万元。利税2.8 万元。1989年生产革皮箱 1.2万只,各种皮件13万件,产值155万元,利税 10.6万元。1987年佳木斯衬衣厂改为革服厂,以制革厂生产的服装革为原料,生产市场畅销的皮夹克,年产量曾达到 3.1万件。后产品滞销,企业亏损,被佳木斯市文化用品公司兼并。
车马輓具 早期皆为手工家眷铺,生产技术世代相袭,秘不外传。 1925年共有马具店铺5户兼制乌拉。1947年组成回民马具生产合作社,1956年成立第二马具生产合作社。两社车马輓具产量 3万件,产值38万元,70年代升级转产。车马鞔具生产逐步由农村乡镇企业替代,年产量1万件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