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铁路
第一章 铁路
1927年,鹤岗至莲江口运煤铁路建成通车。伪满洲国时期,日本侵略者为掠夺三江平原及小兴安岭地区农林矿产资源,巩固其殖民统治,相继修筑牡丹江至佳木斯、绥化至佳木斯、南岔至乌云、伊春至翠峦、佳木斯至富安 5条铁路。其中牡佳、绥佳铁路建成时间早,里程长,运量较大。佳木斯站位于两线交汇处,每年均有数十万吨煤炭、木材等物资经此转运日本国或中原战场。
1945年 8月日军败退时,将大部分铁路设施毁坏,多数区段停运。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铁路基础设施建设。40年来,对旧线钢轨、轨枕、路基逐渐进行换装改造。同时先后修筑伊春至乌伊岭、福利屯至前进、鹤岗至鹤北3条新线,新增营业里程646公里,并加设绥佳线复线。场站规模明显扩大,管内车站增至93个,其中一、二等站 7个。客运房舍使用总面积达4.7万平方米,货场总面积达155.6万平方米,装卸线总长2.28万米,分别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14.1倍、20倍及4.7倍。56.2%的中间站实现电气集中。牵引动力全部更换为国产新型,牵引定数提高1.5倍。客车配属量亦由解放前的不足百辆增至400余辆。货物装卸及机车、车辆维修机械化程度均达70%以上。线桥养护全部机械化,全线实现自动化及半自动化闭塞。分局固定资产总值达8.2亿元。
佳木斯铁路分局(简称佳铁分局)管内线路贯通佳木斯、伊春、鹤岗、双鸭山、汤原、桦南、友谊、集贤、同江、富锦等19个市县。区域内有伊春、合江、带岭 3个林业局,鹤岗、双鸭山2个矿务局和红兴隆、建三江、宝泉岭3个农场管理局。随着区域内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及铁路运载能力的提高,客货运量不断增加。1989年,佳铁分局货物发送量达 3 578万吨,旅客发送量达1 817万人,分别占哈尔滨铁路局发送总量的 24.6%和13.8%。成为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区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