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车站 鹤岗铁路建成后,沿线设鹤岗、峻德、鹤立 3个车站。30年代以后,线路增加,相应增设车站43个。其中绥佳线20个,牡佳线、南乌线各10个,翠峦线2个,佳木斯码头线1个。后在已有线路上又增辟车站 8个。至1945年,计有车站51个。其中除佳木斯、鹤岗、南岔、汤原及桦南站略具规模外,其余各站设施均甚简陋,大多只有一二栋办公房舍。据1952年统计,分局管内43个车站仅有货物仓库6座,1 583.8平方米;货物站台13座,18 148.7平方米;货物线20条,5 212米。90%的车站无货场、仓库及装卸线。候车室面积仅3 328.9平方米。
“一五”计划期间,为适应运输生产发展的需要,新建、扩建部分场站设施。至1957年,管内近50%的车站建有仓库,总面积2 684平方米;货物站台 16座,20 473平方米;货物线22条,5 654米;货物雨棚1座,600平方米;货场栅栏7处,4 215米;货运办公室 9个,763平方米。候车室面积增至 6 892.9平方米。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货运量剧增,各站发动群众突击修建一批简易货运设施。至1960年,仅佳铁办事处管内即新建高站台 12处,1 425米;低货位7处,4 930米;滑溜仓38座,可一次容纳散装货物5.6万吨。货运设施建设总投资 20.3万元。1965年,佳铁分局管内一、二等站客运设施有较大改善。佳木斯、南岔、鹤岗、伊春、双鸭山站客运房屋总面积达8 558平方米。其中候车室2 743平方米,行包房 594平方米,售票室263平方米。计有旅客站台8座,总长1 926米。
1978年以后,各主要营运站开始有计划地进行标准化建设。站场面积明显扩大,现代化设备逐年增多。鹤北、福前铁路建成后,整区段新增车站17个。截至1989年,佳铁分局管内车站共计96个。其中一等站3个,二等站4个,三等站9个,四等站77个,五等站3个。分局设佳木斯、汤原、西林、朗乡、五营、富锦 6个车务段管辖三等以下站。管内各站客运房屋使用总面积46 977平方米,其中候车室14 372平方米,售票室 2 819平方米,行包房 5 362平方米,客运办公室706平方米。客运站台65座,长3.2万米,面积21.6万平方米。计有货场31个,总面积 155.6万平方米。其中硬化场地5.2万平方米,一次堆货量3.3万吨,折合货位628个。货场围墙8 159米。货物雨棚9座,建筑面积4 134平方米;防湿篷布511块。货物仓库101座,建筑面积3.04万平方米。货物站台51座,建筑面积7.41万平方米;装卸线61段,全长2.28万米,有效长1.61万米。
1989年佳铁分局管内车站 表10—2
 |
|
 |
|
 |
|
佳木斯站 位于佳木斯市区中南部。1937年1月15日临时营业,同年7月1 日站舍落成,正式营业。站内到发线路2条(今一、二线),土砂结构旅客站台2座,全长414.9 米。站舍为砖瓦结构,总面积422.57平方米,其中候车室229.5平方米(一、二等室37.5 平方米,三等室192平方米),行包房62平方米,仓库71.4平方米,站长室24.8平方米,其它34.87平方米。设出札口3个。当年共发送旅客8.88万人,客运收入39.72万元。旅客降车量为 11.48万人。1938年,旅客发送量与降车量分别为22.74万人和28.12 万人,客运收入85.43万元。1939年松花江铁路大桥建成后,佳木斯站与绥佳、鹤岗等西北部线接通,接发量加大。站内相继铺设 5道编组线,并新建长50米的第三旅客站台及面积为 151.3平方米的木结构行包房。1939—1941年,旅客发送量依次为29.90万人、49.97万人、47.85万人;旅客降车量依次为 29.96万人、48.26万人、48.79万人。为便于转运松花江航运物资,1936年11月 11日在市区沿江处(今港务局附近)设立埠头驿。正线长4.1公里。站内办公房舍面积222.2平方米,货场面积 690平方米,杂货木板仓房面积3 326.4平方米,设装卸线8条。 1938年,货物发送及到达量分别为 24.18万吨、31.15万吨,货运收入261.97万元。50年代初,拆除埠头驿,扩建佳木斯站。1957年,佳木斯站增建第二旅客候车室。同时开始站场改造,更新站内技术设备及客货运设施,客货运量及接卸能力不断提高。旅客发送量1951年为45万人,1957年增至81万人,1959年超过百万人。此后20年间一直稳定在140万人左右。1978年以后,旅客发送量持续高速增长。1979年超过200万人,1983年超过300万人,1986年超过400万人。货物发送量1951年为39万吨,1957年为55万吨。此后20年间,除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运量偏低外,其余年份货运量大致保持在70万吨左右。进入80年代,货运量增长较快,1984年发送量超过百万吨。佳木斯站历年卸车多于装车。13均卸车量1953年66车,1956年超过百车,1959超过200车,1978年以后一直稳定在300车以上。货物到达量自50年代起持续稳定增长,1957年为177万吨,1958年超过200万吨,1969年超过 300万吨,1975年超过400万吨,1979年超过500万吨。其中1983—1984年,连续两年达600万吨以上。
截至1989年,佳木斯站共有站线31条,全长19 517米,有效长16 919米;段管线39条,全长5 761米;主要企业专用线99条,有效长41 955米。站线中到发线 5条,全长5 104米,有效长4 304米;编组线11条,全长9 014米,有效长7 914米;牵出线2 条,全长1 380米,有效长1 250米;装卸线8条,全长2 869米,有效长2 509米;其它线 5条,全长1 150米,有效长942米。装卸线中含整车到发线、零担到发线、走行线及卸煤线各 1条,笨重货物和大型集装箱到发线2条,杂货及换装线3条。共有道岔228 组,其中电动式81组,手动弹簧式147组。脱轨器3个。采用6502型大站继电集中联锁,单线半自动闭塞。站内设简易驼峰1处;天桥1座,长24米;旅客站台2座,长823 米,面积9 899平方米;货物站台 7座,总面积16 095平方米。货场总面积11.1万平方米,其中硬化场地54 157平方米,一次堆货量9 086吨,折合货位151个。货物仓库10座,雨棚1座,建筑面积分别为6 854平方米和765平方米。有装卸机械77 台,装卸作业机械化程度达85.5%。客运房屋使用总面积3 787平方米,其中候车室 752平方米(软席、贵宾室208平方米);售票厅2处,662平方米,设窗口11个,全部实行电子计算机售票;行李房及仓库面积分别为480平方米和395平方米。全站固定资产总值309.13万元。
佳木斯站为一等编组客货运站。承担双鸭山、勃利、南岔、鹤岗 4个方向的客货列车到发、出入库取送、编组及企业专用线调车取送任务。共有全民所有制职工 984人,设党群、行政管理机构及运转、客运、货运3个生产车间,生产人员总计681人。13均运用车372辆,办理车2 862辆,调车1 525辆;装车76.5辆,卸车336.2辆,卸后空车多半排往双鸭山、鹤岗等站。一次作业时间12.4小时,中转停留时间2.9小时。全年货物到达量595万吨,货物发送量 143万吨,旅客发送量437.8万人。客货列车发出正点率分别为97.3%和88%。运输总收入9 217万元。
佳木斯站下辖东、西佳木斯两个四等站。两站均设于40年代初期。西佳木斯站主要用于旅客乘降。东佳木斯站1984年以后相继进行两次改建。共有站线8条,有客运站台 2座,总长400米。客运房屋使用总面积613平方米。日均发送旅客60余人。每日有7列上行列车在此进行直通作业,缓解佳木斯站到发紧张局面。
1951—1989年佳木斯站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表10—3
1989年市区主要专用线 表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