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机车车辆
第五节 机车车辆
机车配属 鹤岗铁路初建时,配置 9台由中东铁路购进的宽轨旧机车。沦陷时期,随着牡佳、绥佳、南乌铁路的兴建,机车数量与种类均有相应变化。1936年,佳木斯设机关区 (机务段),配属机车4台,担当佳木斯至林口间 2对临时客货车交路,乘务员到勃利换班,机车至林口折返。1937年牡佳线正式营业后,机车增至14台。客车牵引至林口、货车牵引至勃利折返。1939年,松花江铁路大桥建成通车,佳木斯机关区开始担当佳木斯至鹤岗间客货列车交路,机车与乘务员至鹤岗后同时折返。1940年设南岔机关区,担当南岔至佳木斯间客货列车交路。南乌线通车后,南岔至伊春间交路亦由南岔机关区担当。鹤岗线与绥佳线接轨后,鹤岗机车将货车送至莲江口站,交南岔机车挂走。1944年辖区内共有机车66台,其中佳木斯机关区38台,南岔机关区22台,伊春机关区4台,鹤岗驻在所2台。1945年日军败退前后,大部分机车被毁。解放后,陆续修复运用。这一时期,机车无固定交路,按运输需要,临时确定。1948年恢复机车固定区段运行制度。1949年,佳铁分局所属机车81台,其中佳木斯机务段30台,南岔机务段36台,鹤岗机务段15台。进入50年代,分局管界变化较大,机车作业区段变动亦较频繁。佳木斯、南岔机务段曾分别担当佳木斯至三棵树间客车、南岔至绥化间直达货车等长交路。1960年,佳、南机务段开始使用国产建设型机车。分局机车所属量增至124台。 1963年以后,机车作业基本以短交路为主,无大变化。1966年,鹤岗、南岔开始使用国产大型和平型(前进型)机车,功率较解放型增大91.5%。分局机车所属量为 102台。1972年,佳木斯机务段开始使用国产人民型客运机车。1987年,机车全部实现国产新型化。1989年,佳铁分局共有客货机车交路23个,所属机车达173台。其中前进型135台、建设型31台、人民型7台。另有铁路局驻勤东风4型内燃机车8台。
机车运用效率 40年代以前,机车功率小、线路允许速度低,机车运用效率不高。1944年,佳木斯经南岔至神树区段、佳木斯至林口区段机车牵引货物列车上下行均为22.5换算量,重车牵引定数约650吨左右。佳木斯至鹤岗区段,上下行分别为 28.5及28换算量,最大牵引定数不超过 850吨。新中国成立后,机车运用效率逐渐提高。1949年开展“正点满轴铁牛机车”竞赛活动,货运机车日车公里达367.8公里,技术速度 34公里/小时。1950年开展“日车五万公里机车运动”,每趟机车平均牵引货车24辆、774吨。日车公里425.4公里,技术速度32.6公里/小时。1951年8月,佳木斯机务段在苏联专家帮助下,用DFI型机车在绥佳线秋冷至威岭间12.5‰坡道上,单机牵引 1 500吨试验成功。随即又在绥佳线佳木斯至南岔上行道及佳富线上行道,分别创出牵引1 928吨及2 097吨的记录。1952年 5月参加全国铁路“满载超轴五百公里”运动,机车运用效率明显提高。同年9月与4月相比,机车全周转时间由14.1小时缩短至12.7小时,平均牵引吨数由960吨增加到1 123吨,技术速度由35.3公里/11,时提高到 36.3公里/小时,日车公里 452.8公里。全年超轴4 962次134.3万吨,等于少开机车1 062次,节约机车328.8台。但因有时盲目超轴,全年发生坡道停返事故45件,占机务事故总件数的37.2%。1953—1955年,佳铁分局制定管内各条线路全区段机车操纵技术作业规程,机车运用初步实现规范化。列车牵引吨数基本稳定,绥佳线与鹤岗线均为2 000吨,牡佳线双机牵引 1 900吨、单机牵引1 100吨,佳富线1 900吨,南乌线1 950吨。1956年推行“记名式机车周转图”,固定机车担当固定车次牵引,循环运行。1957年,佳铁分局平均日车公里为358公里,技术速度 37.8公里/小时,日产量40.9万吨/公里,平均牵引总重 1 277吨/次。1958年以后,随着国产新型机车的增加及线路允许速度的提高,机车运用效率稳步提高。至1976年,佳铁分局平均日车公里达 377公里,技术速度达46.5公里/小时,日产量 55.6万吨/公里,平均牵引总重1 591吨/次。1989年,佳铁分局平均日车公里为430公里,日产量为69.5万吨/公里,技术速度为 46.3公里/小时,平均牵引总重为1 863吨/次。全年机车总走行1 734.2万公里,总重19 679.9百万吨公里。
机车检修 1936年12月,佳木斯机关区机车库落成,设检修人员12名,承担管内机车乙、丙检任务。1937年,检修人员增至26人,每月乙、丙检机车 8台。1938年开始机车甲检。1939年,电动甲检台落成,每月甲检4台。1943年,年甲检117台。1945 年8月后,机检一度中断。1947年恢复乙丙检,1950年,乙丙检合并为洗修一种修程。1951年恢复甲检业务。1953年,根据铁道部公布的《机车检修作业法》,各机务段按机型分别制定洗检作业程序,检修作业初步规范化。1955年,甲检改为架修。1957年,佳铁分局各机务段共完成洗修 1 245台(次),平均库停时间16.6小时,段修率4.7%;架修落成台数50台(次),平均修车时间6.1天。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为追求高指标,盲目延长机车定检走行公里,缩短检修库停时间,简化修程,机车质量严重下降,机车破损事故增多。至1960年,佳木斯段有25%的机车不能参加运用,绥佳线运输几近瘫痪。1961年开展机车质量升级活动,恢复健全检修制度,机车质量好转。“文化大革命”期间,机车检修制度再次被破坏,检修工作处于无政府状态,机车破损严重,90%的机车带病运行。1976年以后,检修工作逐步走入正规。机车检修质量和效率日趋提高。1989年,佳铁分局管内有蒸汽机车架修台位2个,洗修台位9个,内燃机车定修台位 1个。全年完成洗修2 140台,平均库停时间19.5小时,段修率4.1%;架修落成152台,平均修车时间3.4天。
车辆配属 1945年,佳木斯管内配属车共计92辆,其中硬座车49辆、软座车12辆、软硬车6辆、行李车7辆、行李邮政及餐车各6辆、警备车2辆。新中国成立后,货车为全路通用,客车实行逐级固定配属,按运行区段固定编组。1963年,分局配属客车 106辆,其中由旧货车改制的简易客车33辆。70年代后期,国产新车数量逐年增多。1986年配属客车达 368辆。1989年,佳铁分局一次新增客车43辆,其中进口软卧空调车3辆。所属客车总数达411辆(含硬座车278辆、软硬座车4辆;软卧车11辆、硬卧车58辆、硬卧软卧车 1辆;餐车26辆,行李车27辆、医务车1辆、特种车5辆)。其中佳木斯车辆段所属347辆。
车辆检修 1938年,佳木斯设检车段,备有生产房屋471.2平方米,机械设备 16台,修车线 6条。人工室外检修,条件艰苦,劳动强度大。新中国成立后,检修设施逐步更新完备,检修能力不断提高。车辆段承担客货列车定期检查和修理。同时在管内铁路沿线分别设立列车检修所,制动、轴温检修所,受车驻在所,车辆技术交接所等,例行过往货车检修业务。1954年后,佳木斯车辆段扩充检修设施。1959年组建佳木斯车轮厂。1965年管内各车辆段修车作业初步实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1977年,佳木斯车轮厂成为哈尔滨铁路修车机械化研究试验基地。1983年,东佳木斯站设立客车技术整备所,辟建整备库 1座。1985年以后,专用设备增多,实现转向架、钩缓冲装置检修流水线作业。1989年,佳铁分局管内有车辆段 3个、列车检查所10个、制动检修所1个、轴温检查所5个、受车驻在所8个、矿区车辆技术交接所3个。其中佳木斯车辆段有货车整修库2座,面积7 925平方米;客车整修库1座,面积8 477.4平方米。段内线路24股,长6 338米,货车段修台位9个,机械设备465台。全年完成货车段修2 505辆,辅修2 502辆,轴检2 604辆;客车辅修475辆,轮对检修8 765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