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机构队伍
第八节 机构队伍
1937年,佳木斯设立铁道管理所,负责佳木斯站、埠头驿及附近站段运输生产管理。隶属牡丹江铁道局。1945年解放后,合江省政府接管佳木斯一带铁路。1946年 5月成立合江铁路管理局,内设车务、人事、总务科和文秘股。管辖牡佳线勃利站以近。同年 7月末机构撤销,人员并入林口铁路分局。佳木斯设铁路办事处,管辖鹤岗线。1947年5月增管绥佳线汤原站以近。1948年1月增管佳富线。同年7月,办事处改为佳木斯车务段(首席段),管辖区段未变。1949年6月1日成立佳木斯铁路分局,隶属哈尔滨铁路局。分局内设材料、工务、电务、机务、车务、总务、人事科及秘书室。管辖鹤岗、佳富全线,绥佳、牡佳线管段分别延至绿潭及林口站,计19个基层单位。职工总数4 542人。1950年5月,中国长春铁路公司成立后,佳铁分局划归齐齐哈尔铁路局。牡佳线管段延至富江镇站,同时,增管林密、恒山、城鸡 3线。1953年,佳铁分局重新归属哈尔滨铁路局,东部管界缩小,林密、恒山、城鸡3 线及牡佳线大西站以远交牡丹江铁路分局管辖。西部管界扩大,增管南乌、翠峦两线,绥佳线管段延至南岔站。职工总数8 672人。1957年末,佳铁分局机构撤销,成立佳木斯铁路办事处,为哈尔滨铁路局派出机构。1963年重新恢复佳木斯铁路分局。局内设运输、货运、客运、机务、车辆、工务、电务、计划、统计、材料、安全监察、人事、劳资、教育等16个科室。管辖鹤岗、佳富、南乌、翠峦全线及绥佳线神树段以近,牡佳线勃利站以近。职工总数12 985人。1984年,佳铁分局增管福前、鹤北、秋冷3线。1989年,佳铁分局行政部门增至39个,党群科室18个,机关工作人员总计817人。另设公安分局、运输检察院及运输法院,计有人员859人。分局下辖 45个基层单位。全分局职工总数达30 151人。其中干部总数5 630人(行政管理干部2 090人,专业技术干部2 907人,党群干部633人),工人平均技术等级5.9级,直接从事运输工作的19 378人。
车务段 佳铁分局管内共设 6个车务段,管辖三等以下站86个。其中五营车务段设于1962年,辖站11个;汤原车务段设于1964年,辖站15个;朗乡车务段设于1966年,辖站11个;西林车务段设于1971年,辖站12个;佳木斯、富锦车务段均设于1978年,分别辖站23个和14个。1989年,各车务段计有生产车间35个,班组132个。职工总数2 830人。
列车段 佳木斯列车段始建于1949年7月,担当佳木斯至鹤岗、佳木斯至双鸭山2对混合列车乘务工作,计有职工100余人。1989年,段下设南岔、伊春、富锦3个列车驻在所,北京、济南、大连、齐齐哈尔、前进5个客运车队。计有生产车间11个,班组 129个。职工总计2 464人,其中运转车长284人,列车长61人,列车乘务员1 617人。担当管内20对客车乘务、25对客车运转、120对货车值乘、402辆客车整备及6对客车餐营等业务。全年完成工作量 9.25亿换算车辆公里,收入1 150万元。
机务、水电段 佳铁分局管内设机务段3个,水电段2个。其中佳木斯机务段设于1935年,南岔、鹤岗机务段设于1940年。佳木斯水电段前身是佳木斯配电所,始建于1943年。南岔水电段设于1958年。1989年,各段共有生产车间46个,班组434个,职工总数5 471人。水电段全年发送电3 327.7万度,供水1 067万吨;维修电力线路774.7公里、电力设备1 764台,线路及设备完好率分别为91.1%和96%;维修给水管路15.59万米,供水设备904台,管路及设备完好率分别为92.8%和94.8%。
工务段 佳铁分局管内共设 5个工务段。其中佳木斯、南岔工务段始建于30年代。伊春工务段建于1956年,富锦工务段建于1977年,莲江口工务段建于1983年。50年代初,以推广新养路法及苏联线桥养护法为主,开展各种竞赛活动,线桥质量逐年好转,备线允许时速平均比新中国成立前提高10~15公里。1954年以后,养护工作逐步规范化。1976年以后,进一步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全面加强养护工作。开展线桥设备整修大会战和安全优质活动。1989年,各工务段共设线桥养护工区173个,职工总数4 424人。备有养路机械353台(组),价值200万元。线路综合维修机械化程度达100%。年内维修正线613.5公里,道岔715组;整治路基193处,累计长度5 297公里,清理给排水设备107处、38.7公里。线路质量综合评定合格率达98%,优良率达86%;桥梁及涵洞综合维修优良率分别达100%和99%。佳木斯工务段曾5次获铁道部安全优质工务段称号。有 4个区间防护林带被评为哈尔滨铁路局标准林带。万庆至汤原段林带被评为黑龙江省最佳绿化工程。
电务段 佳铁分局管内共设 4个电务段。其中佳木斯、南岔电务段均建于伪满洲国时期,伊春电务段建于1960年,富锦电务段建于1979年。伪满洲国时期,电务设备落后。信号设备多为联锁箱联锁,电气路牌机闭塞;通信设备多为架空明线,电报传递、电话接转大多靠人工操作。新中国成立后,电务设施不断更新改善。 1989 年,管内有44个车站实现电气集中。换算道岔2 793组,其中电气集中联锁道岔850组。自动闭塞225.99公里,半自动闭塞844.99公里。色灯信号机1 678架,信号电缆849.9公里。监测、测试及报警设备9种259台(点、站)。通信设施:有长途通信明线1 023.8米千路公里,电缆线路382.9 皮长公里;备有载波电话机 71端,载报机、电传机、传真机等 107台,地区自动交换机4 965门,站场及列车调度电话741台。各电务段共有生产车间45个,班组218个,职工总数1 602人。负责管内各站信号及通信设施的管理与维修。年内完成重点维修项目59项。信号设备综合合格率达96.2%,其中信号显示及机车信号地面接收准确率均达100%。通信设备综合合格率达 95.5%,其中无线电列车调度电话完好率达98.8%。
车辆段 佳铁分局管内共有车辆段3个。佳木斯车辆段建于 1938年,南岔、鹤岗车辆段建于1940年。1989年,各段共有生产车间24个,班组195个。职工3 321人。备有机械设备 916台(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