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章 水运

第三章 水运


  佳木斯地处松花江下游,扼松花江东西之要冲。地区内河道纵横,松花江横贯全境,北部与东部有与苏联隔界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环绕,内河航运资源丰富。清末民初,佳木斯即以水运之便而成为三江地区粮食集散地,镇街建设因此而发达。伪满洲国时期,佳木斯港成为松花江中下游地区最大的中转港,港口年吞吐能力达30万吨左右。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水运事业的发展,积极修复战争创伤,不断加强港口建设及航道维修整治,逐步更新运输船只,改善动力结构。航道、船舶、港口协调发展,具有自身水系特点的完整的内河航运体系迅速形成并逐步完善。50年代末,遭受战争破坏的三江航道主要助航设施全部得以修复。60年代末,机船代替木帆船。70年代末,船舶马力总量中内燃机马力超过蒸汽机马力,先进的分节顶推运输方式得以推广。进入80年代,航道维护投资及港口建设规模明显加大,运力、运量明显增多。 1989年,合江航运局总通航里程2 720公里,维护里程1291公里。佳木斯港年设计综合通过能力 200万吨,是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区最大的水陆换装枢纽。运输生产分两大系统。国营合江航运局承担三江经济区生产、生活物资及中苏贸易物资的运输任务。货运周转量占全省国营直属水运企业总周转量的50%。拥有各类船舶133 艘,客货运航线13条,年均货运量100万吨左右。地方航运有市属航运公司2处,主要承担轮渡及短途客货运输。共拥有钢质船舶20艘,年客运量约130万人(次)。 40年来,佳木斯的水上运输事业发展迅速。尽管存在陆路交通的竞争,但水上运输总量仍呈上升趋势。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亦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明显增加。此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江海联运已列为发展计划,前景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