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港口

第二节 港口



  民国时期移民渐增,佳木斯形成自然码头。客货运输繁荣,中俄船只往返其间且于佳木斯码头停靠转运者甚众。佳木斯港因之成为松花江腹地和黑、乌界江间的中转港。1927—1931年,进出口粮食依次为 8.7万吨、12.5万吨、13.5万吨、12.2万吨、13万吨;年均进口杂货、食盐、煤油等 2万吨以上。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后,大量掠夺松花江沿岸物资,经佳木斯、哈尔滨等地中转运往日本或中原战场。图佳、绥佳铁路建成后,水路货运流向发生重大变化,松花江下游、黑龙江及乌苏里江水运进出口货物大多经佳木斯港中转。佳木斯港一跃成为松花江中下游最大的中转港,中转货物量超过哈尔滨。1937 年,修建长456米的直立式钢板桩码头。1935—1938年,佳木斯码头历年装卸量依次为 72万吨(装53万吨、卸19万吨)、86万吨(装49万吨、卸37万吨) 56万吨(装23 万吨、卸33万吨)、144万吨(装19万吨、卸125万吨)。 1945年日军溃败前后,佳木斯港遭到破坏。

  1946年恢复港口建设。1955年成立佳木斯港务局。全局职工535人。1957年职工增加至659人,其中生产人员406人,非生产人员273人。港区面积4 490平方米,有码头4座、仓库11座、堆场4座,可容量18.9万吨。设铁路专用线2 300米。全年吞吐量34.2万吨,装卸量38.1万吨。工班效率8.29吨/工班,机械操作比重13.7%。1958年,佳木斯港务局撤销,改由合江航运局代管。1958—1965年基建总投资464.9万元,港口接卸能力提高。1965年,全年吞吐量 74万吨,装卸量104.7万吨,分别为1957年的2.2 倍和2.8倍。此后,港口吞吐量及装卸量逐年上升,至1975年分别达到91.1万吨、129.2万吨。

  1978年以后,港口建设迅速发展。1981年重新组建佳木斯港务局。1983年,港口吞吐量超过100万吨。1983—1987年,港口建设共投资 599万元,新建墩柱式码头和重力式码头585米,增加装卸泊位10余个,硬化场地3.3万平方米。截至1989年,佳木斯港务局共有职工1 920人,辖5个生产单位,5个辅助生产单位。码头岸线总长 900米,港区水域面积48万平方米,拥有千吨级泊位17个,泊位平均水深2.2米。锚泊地西起纪念塔,东至杏林河口区段,总面积 95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00余艘船只锚泊。港区陆地面积 35万平方米,其中生产区28.4万平方米。有装卸码头6个,库场占地10万余平方米,一次堆存能力20.1万吨。各类装卸机械 95台组,港作拖轮3艘、810匹马力;驳船7艘、2 300吨位。综合机械化程度 97.2%。港区内火车专用线4股,总长3 400米。佳木斯港为封冻型港口,设计水位74.40米,年设计综合通过能力 210万吨。每年4月下旬至11月初通航,年通航200天左右。1989年,佳木斯港对外开放,承担中苏贸易物资的中转换装任务。

  船坞位于市西郊,距市区20公里,占地13.3公顷,坞池长1 200米,宽80米,可卧船 70艘。

  此外,佳木斯辖内还设有9个港(站),其中松花江段3个,分别为绥滨港、富锦港、桦川站;黑龙江段3个,分别为抚远站、勤得利站、名山港;乌苏里江段2个,分别为东安港、饶河站;松花江与黑龙江交界处1个,即同江港。

1957—1989年佳木斯港完成主要指标情况
  表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