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运输 清末民初,佳木斯以地利之便成为松花江下游水运中转站及粮食集散地。前来奔荒寻垦、淘金伐木及经商卖艺的流民多在此落脚,粮食、木材及日用杂货亦多由此进出。航运事业因之迅速发展。俄国黑龙江商船公司及中国戊通航运公司等经营的大型客货船舶定期往来。1919年,戊通航运公司在佳木斯设立事务所,管理船站、办理航务。此外,民间私人船主用木帆船及舢板从事客货运输者亦不在少数。沿江一带帆樯林立、群帆竞渡。
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后,相继开通哈尔滨至佳木斯、佳木斯至黑河、佳木斯至虎林航线。1938年,哈佳线客运量达53.9万人次,占松花江 10余条航线总运量的76%。1939 年增开哈尔滨至佳木斯快班航线,配备哈尔滨号、庆澜号、集贤号等大型客轮,以 4天一个航次往返。还以组建“帆船航业公会”的名义,强行征用民间木帆船,集中拖运黑龙江地区的煤炭、木材、粮食及各种军需物资。运量无计数。1945年日军溃败时,许多船舶被炸沉江中,客货停运。
1946年,合江轮船公司成立,恢复水上运输。哈尔滨至富锦航线有 2艘客轮营运,10日间往返一次。佳木斯至依兰、富锦间有5艘小轮船营运。1947年新辟佳木斯至抚运、饶河、同江、东安等4条航线。至1948年,各线营运船舶总计9艘。为保证运输安全,这一时期营运船舶均配有武装保护。
新中国成立后,水运事业稳步发展。1952年,货运量10万吨。1957年,合江区段佳木斯、富锦、绥滨、桦川、依兰5个营业站共完成客运量17万人次,客运周转量2 656.7万人公里;货运量36万吨,货运周转量10 836.9万吨公里。出港货物以煤炭、建材、化肥为主,回程货物以木材、粮食为主。进出货物中以煤炭、木材、建材所占比例最大,约占总运量的80%左右。1958年以后,客货运输明显增加。客运日渐繁荣。 1960年,客运量高达 3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达4 798万人公里。 1965年以后,随着三江地区铁路、公路交通的发展,水运受到冲击。客运量开始下降。货运因具有运价低的优势,运量持续增长。1965—1977年,年均客运量为14万人次,货运量为60万吨左右。
至1989年,年均货运量近百万吨。所运货物以煤炭、木材运量变化较大。因佳木斯至富锦铁路通车,煤炭运量逐年下降,1989年降至21.2万吨,占总运量的25.5%,与1984年相比下降22.3%。木材则因1985年大兴安岭北坡开辟木材运输专线,运量逐年上升。1988年木材运量23.5万吨,占总运量的29.2%,与1984年相比上升19.4%。粮食、石油等货物运量变化较小,总体上货源充足、流向稳定。客运则继续呈下降趋势。尤其是黑河、饶河航线缺载严重,乘客甚少。1986年以后,合江航运局对客运航线、运力、班期作过多次调整,撤销黑河、饶河二航线,加强哈尔滨至抚远航线,以期增加运量,提高效益。但效果不甚明显。1988年,客运量10万人次,为年计划的77.1%,比1985年下降37%。全年客运收入61.6万元,除去直接成本60.8万元、税金2万元、分摊营业外支出及管理费13.3万元,计亏损14.5万元。1989年客运量仅为5.2万人次,客运亏损20余万元。
地方航运。主要承担短途零星客货运输和轮渡。1 958年,市帆船社完成货运量3.1万吨,周转量229万吨公里。60年代,2家公司合计每年完成货运量4万吨左右,客运量约20万人次;70年代,客货运量持续增加,货运量在6万吨上下,客运量约30 万人次。80年代,随着柳树岛游览区的开发,客运量大幅度增加,货运量则呈下降趋势。佳木斯轮船公司1984—1989年,年均完成客运量92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70万人公里;货运量 2.9万吨,货运周转量2 367万吨公里;年均实现利润5万元。佳木斯航运公司1984—1989年,年均完成客运量 47万人次,客运周转量215万人公里;货运量1.3万吨,货运周转量1 463万吨公里;年均实现利润10.3万元。
合江航运局运输量及经济效益 表10—23
合江航运局货运分类 表10—24 单位:万吨、万吨/公里
1989年合江航运局航线 表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