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航务管理
第五节 航务管理
管理机构 1932年东蒙古力机场建成后,伪满洲国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在机场内设置支所,负责管理机场。1944年,支所共有职员30人。1945年日本投降后,自行瓦解。1958年佳木斯民用航空站成立,隶属民航北京管理局,有职工29人。1962年经济困难时期,航站撤销,机场由市航空俱乐部代管。1966年 5月航站恢复原建制,隶属民航沈阳管理局,1983年以后隶属民航黑龙江省管理局。作为民航四级站,只负责机场管理及区域内飞行指挥保障工作,不掌握生产工具,飞机调用权归省局,专业飞行收入由省局直接收缴,航班运输的部分收入由航站留用。1989年,航站下设调度、通信、气象、油料、运输、场务、公安等10个业务部门,共有职工52人。
航行调度 1958年,航站配备专职调度员 2名,负责组织管理指挥区域内运输及各种专业飞行。历年接收放行正常率为95%以上,未发生任何等级事故和重大差错。1979年,护林飞机(8329号)发动机活塞杆断裂,经调度室正确指挥,飞机在距跑道南侧4 公里处迫降成功,人机安全。机组荣立集体三等功,调度室受到民航沈阳管理局通报表扬。1989年,航站调度室设主任1名,调度员2名。
航空气象 1959年,航站设立气象台,配备专职人员12名。1962年航站撤销,人员外调。1966年航站复建后,仅设 2名气象观测员,负责定时抄收通河、依兰、铁力、鹤岗等地的天气实况。1989年,航站有气象观测员 3人,只负责提供本场部分气象数据,预报由哈尔滨航站气象台代作。
通讯导航 1959年,航站建立电台、发射台,配备专职人员 4名。1967年,农业飞行规模扩大,航站担负与东部20多个农场的通讯联络工作,电台由一个波道改为两个波道。1971年设南近导航台、1985年设南远导航台及北近导航台。1989年共有通讯导航人员 8名,全年导航设备运行5 000余小时。
机务维修和油料管理 1959年,航站设机务人员3名。1989年增至5人。受设备和技术力量影响,只能进行一般性维修养护工作。
航站初建时未设专职油料员。1966年发生一起拖车油泵起火的重大等级事故。1967年设专职油料员 1名。同时,为适应大规模农业飞行的需要,投资17万元建起一座半自动化油库。但因设计及安装不合格,终未投入使用。1989年,航站有专职油料员 5人,各式油罐10个,总容积464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