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十一编 邮政电信

第十一编 邮政电信


  明代,佳木斯已有旧式通信,实行驿传制。来往文书由海西东水陆城站驿传寄达。现代邮电通信事业始建于清末民初。日俄战争结束后,俄国野战电信队架设由哈尔滨经依兰、佳木斯、富锦至同江的电报线。1908年,佳木斯随之设立报房。民国年间,陆续增设邮政局、电话股份有限公司、长途电话局等机构,形成邮电通信事业雏形。1934年后,满洲电信电话株式会社强行收买接管原有邮政电信设施,成立佳木斯电报电话局。新建局舍添置设备,邮政、电报、电话网络扩大。1945年8月,邮电设施大多被日军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市邮电局逐步加强邮电基础设施建设,扩展联结邮政电信网络,成为三江地区邮电通信枢纽。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实现市内电话自动化、长途电路载波化、农村生产大队通话、通邮。70年代实现电报电传化。1978年以后,邮电事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受到普遍重视。国家投资加大,邮电系统自身亦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面向社会多方集资,邮电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市邮电局新建电报电话及邮政分拣中心大楼 2座,新增载波报、话机及微波等先进设备十数台(架)。1989年,邮路总长达2 120公里,拥有自备火车邮箱8个、邮运汽车23台,邮电局(所)21处;长途报路42条,长途话路294条,长话交换机容量240门,市内自动交换机容量10 200门。计有载波报、话机59部,电传机26部,微波13架。全局固定资产总值达3 409万元。邮电房屋建筑总面积4.58万平方米,其中生产性房屋 2.38万平方米。职工队伍总数1 511 人。除经办函件、包裹、报、话、发行等传统业务外,增办特快专递、无线寻呼、有声信函等新业务10余种。业务总量及业务收入迅速增长。1981年,业务总量为 302万元。1986年业务总量超500万元,业务收入超700万元。1989年,业务总量达 907.2万元。其中函件529.9万件,包裹9.8万件,汇票1.5万张,长话154.4万张,电报127.9万份,报刊期发 26.1万份,集邮品销售45.2万元,邮政储蓄余额278.2万元。用户电报19户,无线寻呼199户,长途有权直拨电话198户。业务收入1 395万元。 市内拥有市话机总数20 786部,其中接入邮局9 704部。市话平均户8 646.7户,市话普及率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