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网路

第二章 电报

第一节 网路



  有线网路 1908年,佳木斯报房与哈尔滨、依兰、富锦、同江等电报局在一条线路上采用串联通报方式作报。1918年,佳木斯至桦川悦来镇间架设电信线路90公里(双线),开通话传电报电路。1921年,佳木斯至汤原间架设单线线路,开通人工有线电报电路。

  伪满洲国时期,佳木斯电报局成为三江地区电信网的中心枢纽局。1936—1937年相继开通佳木斯至牡丹江、林口、鹤岗、滴道等有线报路,忙时还在佳木斯至哈尔滨、牡丹江报线上启用快机作报。1938年12月新建电报电话大楼投产后,新增佳木斯牡丹江二号线及至勃利、绥芬河等3条报路。形成以佳木斯至哈尔滨、牡丹江、鹤岗、富锦4条报路为主干的三江地区电报通信网。1945年日军败退时,焚烧电报局大楼,电报设备遭破坏。

  1945年底市政府成立后,陆续修复电路。至1948年末共开通佳木斯至哈尔滨、牡丹江、鹤岗、富锦、通河、密山等 7条报路。新中国成立后,电报网路建设发展迅速。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增开佳木斯—伊春报路。佳哈报路由单工通报改为双工通报。“一五”计划期间,由于缺少设备,开通部分串联电路。“二五”计划期间,直达电路取代串联电路。1960年计有佳木斯至哈尔滨 (2线)、沈阳、鹤岗、双鸭山、牡丹江、富锦、勃利、桦南、汤原、依兰、萝北、宝清、抚远、友谊、南岔、集贤、七台河、莲江口的直达报路19条。1966—1967年又相继开通佳木斯至绥滨、同江、抚远等边境县城的串联电路。“四五”计划期间,有线电报通信初步实现电传化。1971年在全部21条电路中,电传电路为10条。“五五”计划期间,计有电路22条,均为省内二级电路,全部实现电传化。另有至佳西、佳东、西林支局的 3条同城人工电路。1982年增开佳木斯至齐齐哈尔、长春 2条直达电传报路。市内同城人工报路均改为电传报路。1984年,电路总计27条。1987年,市邮电局及附近市县报路全部并入哈尔滨 256路自动转报网,传递速度加快,市局转报量减少。至1989年,市邮电局共有直达电传电路 24条,其中至哈尔滨4条,至齐齐哈尔、牡丹江、鹤岗、双鸭山、伊春、勃利、萝北、集贤、绥滨、桦川、汤原、依兰、宝清、友谊、抚远、桦南、饶河、同江、富锦等市县及建三江农场管理局各 1条,另有至佳西、佳东、南岗、西林支局同城电路5条。

  无线网路 1929年,电报局购置一部功率50瓦的无线电台,开通佳木斯至哈尔滨无线电路。伪满洲国时期,电报局大量启用无线电路。至1945年初开通至哈尔滨、牡丹江、鹤岗、富锦、依兰、宝清、饶河等无线电路 7条。此外,伪三江省公署、航运公司、水运局、公路局、满铁等亦备有无线电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无线电设备全部被日军破坏。

  1951年,市邮电局购置电台,恢复无线电报路。主要用于捕捞鲑鱼、防汛、扑火等季节性、临时性通信。仅有佳木斯至抚远一条固定无线电报路。1958年,大批转业官兵至三江平原垦荒,因荒原腹地一时难以架设线路,市邮电局增设无线电台,开通至各垦荒点间无线电路。1963年,市邮电局共有至哈尔滨 (2条)、牡丹江、鹤岗、双鸭山、抚远、宝清、萝北、勃利、富锦、集贤、依兰、汤原、虎林等市县和八五二、八五三、绥滨、七星、五九七、二九○、勤得利、八五九等农场及兴凯奶牛场等无线电路23条。1964 年5月,东北农垦总局在佳木斯设立无线电中心台,接替市邮电局承担与各国营农场间无线电报联络。翌年 9月,按照国家农垦部及邮电部指示,农垦系统无线电报设备及人员并入邮电系统。合江邮电办事处接管东北农垦总局中心台及绥滨、二九○、七星、八五一、八五二、八五三、五九七等 8个单位的无线电报机和工作人员,总局中心台无线电设备和人员,并入佳木斯市邮电局。进入70年代,无线电路逐渐减少。至1989年,市邮电局计有至哈尔滨、依兰、汤原、桦川、桦南、富锦、同江、抚远、宝清、饶河、友谊及建三江农管局等无线电报路1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