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业务量

第三节 业务量



  1908年,佳木斯报房设报务员 1人,办理国内外中英文电报业务。日均来去报量约10份,多为哈尔滨报线上的官报。民国年间,电报业务量渐增,1921年日均交换量20份。1922年,报房升为三等乙级电报局,员工增至8人。1929年日均交换量达 60份。年收发报总量21 559份,其中收报11 813份,发报9 746份。商报居多,官报次之。 

 1934年 2月,伪满洲电信电话株式会社派人进驻佳木斯电报局,办理日文电报业务。佳木斯成为伪三江省公署所在地后,报量大增。1938年日均报量达 1 200份,其中佳哈报线交换量居首位,日均约500份;佳牡、佳鹤报线次之,各为200份;佳富报线居第三,约 100份;其余各报线合计200份。

1945年8月停办电报业务,1946年恢复,1948年日均报量 154份。年交换量56 320 份,其中去报16 026份,来报18 681份,转报21 613份。其中65%为商报,15%为军政电报,20%为公免电报。1949年,合江省与松江省合并,省府迁往哈尔滨,报量锐减,年去报量约 8 000份。

  新中国成立后,电报业务量逐年上升,个别年份略有回落。1952年去报量 1.9万份,1957年3.7万份,1958年8.2万份。1959年开办电汇业务,年去报量达14.1万份。1960年,去报量达25.2万份,年交换量230万份,其中转13电报约占 75~80%。因报量激增、报路拥挤,造成大批电报逾限,有时只得派人乘火车将电报(主要是汇款电报)送至哈尔滨。鹤岗、双鸭山开办直达哈尔滨报路后,佳木斯转报量减少。1965年,报量降至60 年代最低点,年去报量9.2万份。1969年以后,由于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电报业务量明显上升。1969—1979年间,年去报量持续稳定在20万份左右。1980—1983年,由于大批知青返城及电报资费提高,报量略有减少,1984年以后开始增加。1986年,去报量为40万份,1989年达55.5万份,其中大部分为商贸电报。转口电报自1987年实现自动转报后,数量急剧减少。1987年转口154万份,1989年降至 25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