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畜禽产品 鲜 奶 1949—1952年,鲜奶年产量为10万公斤左右。1953年,奶牛存栏增至 216头,奶羊增至干只,鲜奶年产量达31万公斤,比新中国建立初期增长 2倍。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建立国营、集体农牧场,奶牛日益增多。到1961年,奶牛存栏增至828头,年产鲜奶 75万公斤。1972年,鲜奶产量突破 100万公斤,一直持续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郊出现饲养“奶牛热”。1987年,奶牛饲养存栏高达3 319头,年产鲜奶410万公斤。1988年,奶牛数量开始下降。1989年末存栏数降至2 496头,但鲜奶产量仍保持在400万公斤。奶牛数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奶价偏低,饲料价格上涨,收购流通环节不畅和放牧地不足。郊区政府为解决这个问题,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研究,1989年 6月决定采取免收鲜奶运输费,保证足够饲料地,安排放牧地等相应措施,解决奶牛生产下降问题。
鲜 蛋 1956年前,市郊农户饲养的少量家禽除自食外,剩余少许出售或换取日用品。1957年后,养禽日渐增多,鲜蛋开始供应市场。当年鲜蛋产量为2.25万公斤。60年代末,由于集体鸡场生产稳定,产蛋率提高,鲜蛋产量增至28万公斤,比1957年增长11倍多。70年代,养鸡业迅速发展,1976年养鸡17.8万只,年产鲜蛋50万公斤,城市人均供应量 1.7公斤。80年代初,鲜蛋产量为68.5万公斤,城市人均供应量增至 2.9公斤。1983年后,养鸡专业村、专业户不断增多,至1985年养鸡存栏达50万只,鸭鹅1.2 万只,年产鲜蛋450.5万公斤,城市人均量达6.7公斤。1989年,鲜蛋年产量高达505 万公斤,城市人均8.4公斤。
肉 类 50年代以前,城郊农民饲养的猪、羊多为年节自食,多余部分出售。城区有少量居民饲养猪羊,供应市场。新中国成立后,猪、羊饲养量日渐增多,市场肉类产品逐步增加。1957年,猪、牛、羊肉类年产量136万公斤,城市人均地产肉3公斤。1958年,由于集体养殖业发展,猪、羊饲养量增多,肉类总产量增至195.8万公斤,城市人均地产肉为4公斤。60—70年代初期,猪、羊的饲养量下降,肉类总产量徘徊在100万公斤左右。1974 年后,随着养殖业的再发展,肉类总产量逐步上升。1979年,猪、牛、羊肉类总产量达 286.2万公斤。80年代前期,肉类市场平稳,供应充足。1989年,肉类总产量为192.25万公斤。其中猪肉 160万公斤,牛肉30万公斤,羊肉2.25万公斤,城市人均地产肉量4公斤。
产 值 1949年,郊区畜牧业产值132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 10.8%。50年代末,上升至3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 15%。此后20年间,年产值保持在 500万元上下,占农业总产值的17%左右。80年代,畜牧业产值增长速度较快。1989年,达到1 414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2.7%。
畜禽产品及产值 表12—8 单位:万公斤、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