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良种繁育
第四节 良种繁育
品种改良 民国时期,民间饲养的牲畜均为当地品种,马牛体型小,挽力差。配种繁育任凭自然。日伪统治时期,日本开拓团先后带入少量良种,有英国马、荷兰牛、考力代羊、巴克夏猪等。东北解放后,部分良种牲畜及其繁殖的后代,散落民间,被保存下来。但家畜的基本群体仍为当地品种。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注意牲畜改良,政府组织提倡各村选拔当地良种,进行配种繁殖。50年代后期建立家畜良种场、配种站等,先后引入良种,主要品种有苏重挽、卡巴金、奥尔洛夫马,荷兰、滨洲黑白花奶牛,苏白、哈白、长白猪,澳洲考力代和美力奴羊,朝鲜牛和利木赞黄牛等。采取人工授精方法,与本地畜种进行杂交改良。经30多年循序渐进的更新,育成适应本地自然特点的新品种,使牲畜的性能和经济效益较新中国成立前明显提高。
生 猪 主要通过经济杂交进行改良。50年代重点培育生长发育快、抗病强、耐粗饲的脂肪型。60年代引入苏白、哈白杂交改良,培育出增重快、体型大、出肉率高的脂肪型白猪。70年代引入长白,通过三元杂交,向瘦肉型转化。80年代引入杜洛克种,向完全瘦肉型方向发展。现境内绝大部分为改良杂交猪,但脂肪型比重大,瘦肉型比重小。
奶 牛 50年代末以后,经过多批次引入良种,70年代后广泛实行冻精配种,已基本达到黑白花良种化。据对西郊、五一、松江3个奶牛场普查,1980年饲养的374头奶牛,同1974年的453头相比,平均身高由131.5公分增至136.2公分;体重由496公斤增至511公斤;产奶量由3 352公斤增至4 162公斤。
黄 牛 1975—1978年采用肉用型利母赞种公牛精改良,实践效果不佳。1979年后改以奶牛冻精改良,至1983年已有3头改良二代母牛升级挤奶。1985年增至 27头,最高者日产奶14公斤,泌乳177天,产奶1 930公斤。1986年后,改良面迅速扩大。1989年以奶牛冻精改良黄牛配种3 857头,准胎3 237头。存活一至三代改良奶牛394头。
家 禽 旧时农家饲养的鸡鸭鹅均为当地品种,靠鸡和人工孵化,出雏率占50%左右。1956年始办电器孵化站,装机2台,当年投卵6万枚,出雏 3.9万只。品种为来航白鸡。1960年随着国营集体鸡场的建立,电器孵化站点先后发展到15处,开机26台,年育雏量百万只。1983年后引进滨白、京白等新鸡种。由于养鸡专业户增多,育雏量相应增大。至1989年共有各类孵化站点10处,装机45台,年投卵280万枚,出雏150万只。品种以滨白为主,占80%以上。另有少量星杂、罗斯、星布罗、白洛克、克尼斯等蛋肉鸡新品种。鸭鹅,本地品种仍占80%以上。70年代后期,曾引入雁鹅、狮头鹅、康贝尔鸭,但繁育面较小。
技术推广 1959年首办马匹人工授精学习班,培训牲畜繁育技术24人。1965—1970年共举办各类技术学习班3次,培训专职人员73人。同时,专门培训大牲畜繁育、防疫师资21人。1980年后逐年坚持办班培训,到1989年共培训乡村两级畜牧技术人员221人,平均每村2人。同年,办专业户学习班120次,参加学习人数达5 800人(次)。先后推广《梁凤颖养鸡法》、微量元素饲料应用、不孕奶牛诱导泌乳等科技兴牧技术。
通过繁育改良,马已有半数成为改良杂种马。各品种的细毛羊达到85%以上。
繁育体系 1956年,各乡设立种马站,推广民间良种。1959年建立郊区畜牧良种繁育场和家畜人工授精改良站,并在西郊、四丰、中大设置 3处配种点。1964年授精点增至10处。1968年改为按公社设置马匹人工授精站,同时增加黄牛、奶牛人工授精。1979年,乡级站撤消,业务统一纳入郊区繁育站。1986年,郊区畜牧局直属6个乡配种站,一律采取冷冻精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