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疫病防治
第五节 疫病防治
40年代以前,市区畜禽缺医少药,发生疫病无法控制,危害甚重。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重于治”方针,重视畜禽疫病防治工作,防疫机构逐步完善,防疫技术不断提高,畜禽传染病大部得到控制和消灭。
马鼻疽 1949—1953年连续组织兽医开展马鼻疽检疫,但因技术人员少,检疫面小,漏检污染率仍然上升。1957年马鼻疽污染率由1953年的8%,上升到 25%。1959—1960年,马鼻疽传染病流行出现高峰。市政府专门做出控制马鼻疽发生感染的规定:全面开展马鼻疽的检疫,对病马实行隔离,集中饲养管理和使役;对检定为开放型鼻疽马,一律处杀,对处杀较多经济上有困难的集体单位,国家酌情给予适当补贴;加强牲畜交易市场、大车店的管理,控制鼻疽病马接触感染;监控马匹调运,鼻疽马一律禁运。同时,市成立马鼻疽防治委员会,各乡成立防治队,层层检查督促贯彻落实。1961年采取对检定的鼻疽马统打烙印,限期、限地点集中隔离使役,严禁疫马出入等措施。1959—1961年共检出鼻疽马2 700匹,死亡 222匹,隔离1 215匹,处杀320匹。到1961年底,马鼻疽传染病基本得到控制,未再发生。
马传染性贫血 1960年,在市直机关农场和合江气象站发现患传染性贫血马4匹。到1974年,疫病蔓延扩散到郊区5个人民公社和两个国营农牧场。松江公社模范三队、永安公社兴利二队役马基本死光。市政府为加强防治工作,成立马传贫防治委员会,设检疫工作办公室,深入开展疫情普查,实行疫区封锁,限制马匹流动,坚决处杀病马,切断传染源。至1982年,马传贫疫情基本得到控制。
口蹄疫 1952年3月,市区发现有2头牛患口蹄疫。市政府立即组织畜牧兽医人员和佳木斯农业学校30名师生深入农村,进行检疫和预防工作,做人工接种疫苗,会战15 天,共接种牛1 161头,使疫情得以控制。 1966年1月,市区再次发生口蹄疫,市政府立即抽调兽医人员,分赴各公社,开展预防注射。经数日奋战,注射牛3 525头,占应注射头数97.4%;羊4 676只,占99%,及时制止了疫情蔓延。1981年,敖其公社裕太大队 400头猪发生口蹄疫,畜牧部门立即组织技术人员赶赴现场,采取就地消毒、隔离和处杀的办法,控制疫情发展。至此该疫病再无发生。
牛羊布氏杆菌病 1965年,市政府根据省农业厅等 5个部门联合发出的《关于防治布鲁氏杆菌病的通知》组成联合检查组开展普查。共检出带病羊297只、奶牛26头,立即采取剪耳、挂牌、打号,分群隔离。饲养员检出呈阳性者1人,进行了保护性医疗。同时,全面开展预防注射,使疫病得到控制。1981年后,畜牧部门继续加强对布氏杆菌病的防治工作,牛、羊发病率下降至1‰。至今此病尚未根绝。
牛结核 50年代,兽医部门对牛结核病曾采用结核菌素点眼,绵羊在左耳根皮下注射的方法,进行防治。1977年对牛采取结核菌素投片诊断,确认患病的,实行隔离、消毒或处杀,防止扩大传染。80年代,由于黄牛、奶牛进出流动量大,此病仍时有发生。对牛瘟、牛肺疫传染病的防治,从1951年起,连续4年进行牛瘟疫苗、牛肺疫苗注射。从此,该疫病已绝迹。
猪“三大疫病” 50年代以前,猪瘟、猪肺疫、猪丹毒“三大疫病”经常发生和流行蔓延,灾害甚重,常致成乡成村生猪死绝。1950年,兽医人员自制猪瘟兔化羽毒疫苗注射,收到较好效果。1953年,省下拨猪瘟结晶兔化羽毒疫苗,进行防治。此后逐年开展防疫注射,有所控制。1977—1978年,猪“三大疫病”流行蔓延。1977年死亡720头,占存栏总数的1.6%,翌年死亡4 923头,占存栏总数的9%。1979年,郊区农村发生猪“五号病”,发病猪1 155头,屠宰560头,死亡21头。市畜牧部门对疫点村屯进行封锁、消毒,有效地扑灭该病。同年8月,敖其公社和佳木斯造纸厂农场购进240头种猪,带进猪血痢病。由于采取急宰、封锁疫点、严格消毒等措施,亦迅速扑灭。为控制猪“三大疫病”蔓延,1980 年后建立区、社、队三级防疫网,积极开展防疫注射,逐户复查,坚持常年补针。到1989年基本控制猪“三大疫病”。但猪肺炎、仔猪副伤寒、传染性胃肠炎等病仍时有发生。
鸡 瘟 1956年初秋,三合乡五一畜牧场饲养的万只鸡,陆续发现病情,经诊断认定为鸡瘟病。因尚无防治办法,被迫将鸡宰杀处理,经济损失 2万元。此后,为防暴发鸡瘟,开始按年进行鸡新城疫苗预防注射。由于注射不全和死鸡处理不当,鸡瘟时有发生。1980年后,随着养鸡业的兴起,养鸡户重视科学饲养管理和防疫注射,到1982年,鸡瘟基本得到控制。鸡霍乱、球虫疫病仍有发生。
防治机构 新中国成立前,市区没有专业兽医机构。大牲畜疫病主要靠民间兽医以中草药治疗。1950年 1月成立市家畜防治院,承担市区畜禽诊疗、卫生检验和防疫工作。1956年合作化期间,将部分私人兽医分别纳入市和各公社兽医院、所。60年代初对大牲畜疫病治疗由以中医药为主,转向中西医药结合治疗。70年代后增设化验、解剖、激光等治疗技术,提高治愈率。1986年后,畜禽疾病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坚持做到对症下药。1989年,区、乡(镇)共有兽医技术人员74人,其中兽医师7人,兽医22人,助理兽医 45人。畜禽卫生检疫,包括牲畜交易市场上的成交牲畜及畜产品的检疫,均由市家畜防治院承担。1952年开始肉类检疫工作。为保护畜禽发展繁殖,市政府曾两次发布规定:对未经检疫和取得检疫证件者,一律禁止托运;严禁屠宰可供繁殖的家畜。1982年,市成立肉检站,各乡(镇)增设1~2名检疫专职人员,开展对市场活畜禽及肉类的检疫和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