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畜牧基地 国营畜牧场 50年代末,市郊先后建起西郊、四丰、苏木河、燎原和猴石山 5个国营畜牧场。主要繁殖奶牛、鸡、猪、羊等,为城市提供副食品。1959年,西郊和四丰建成养鸡专业队,共养鸡6 100只。1960年高峰时达17万只,后常年保持0.8万只左右。1983年后,西郊畜牧场改为种鸡、商品鸡重点场,引进优良品种,建成养鸡楼,采用网床平养及笼养两种方式,用升降机送饲料,实现机械化养鸡。1985—1989年,存栏数一直保持3万只左右 。以上两场均设有孵化站,有孵化器30台,年出雏150万只左右。60 年代初,5个国营畜牧场养猪曾达6 000多头。由于饲料不足、饲养管理不善,造成生猪大批死亡。到1963年,各农牧场生猪存栏仅 906头。此后经过调整整顿,存栏均在1 000头左右。养羊最高年达2 000多只,1989年存栏 700只。奶牛,1963年存栏223头,1989年为760头。
1974年重建市种畜场, 繁殖良种绵羊、猪、奶牛。 1979—1982年向社会共提供良种仔猪2 125头,种公羊167只,成母羊 325只。1984年,随着农村改革,大部种畜转售给职工个人饲养。1989年公养存栏仅有猪250头,年提供优良种仔猪100头左右。
集体畜牧场 1957年,市畜牧部门扶持协助三合乡(今长青乡)五一村建立第一个集体畜牧场。组织动员市区个人饲养的奶牛、绵羊作价入场,每头奶牛1 000元,每只绵羊 40元,由场分期偿还。共有奶牛50头、绵羊100只。当年贷款建成简易畜舍,并引进良种猪8头,饲养成鸡4 000只。 年末开始向市场提供鲜奶、鲜蛋。翌年,松江、佳西、江南和万发大队相继建立起畜牧场。当年饲养奶牛138头、绵羊359只、奶羊70只、生猪622头、蛋鸡1万只。1970—1977年,佳西、江南、万发畜牧场由生产队投资,扩建猪舍,盖起万鸡楼。1982年,集体畜牧场存栏奶牛376头,猪992头,绵羊565只,蛋鸡2.6万只。年交售鲜奶520吨,鲜蛋 330吨,出栏肥猪450头。经济效益最好的年份盈利4~5万元。1983年后,集体畜牧场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将畜禽承包到户或作价卖给农民个人饲养。
畜牧专业村 1983年后,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生产开始向商品化开放型经济转变,一批畜牧专业村开始出现。到1985年,郊区有各类畜禽专业村48个,占行政村总数的48%。1989年发展到54个,其中养鸡村27个,养猪村7个,养奶牛村15个,养羊村5个。办得较好的养鸡村有敖其镇的永安、敖其,松江乡的新民,长青乡的五一、江南、万发等村;养猪村有敖其镇的兴川、仁和,大来镇的南城子、胜利等村;养羊村有四丰乡的顺山堡,沿江乡的泡子沿、黑通,西格木乡的靠山等村;养奶牛村有群胜乡的群胜,敖其镇的裕兴,长青乡的五一、万发,松江乡的松江等村。这些专业村已成为城郊畜牧业生产的重要生产基地。
畜禽专业户 自1983年畜产品放开经营后,各类专业户逐渐发展起来。1982年,市区有各类畜禽专业户77户,1989年增至845户。其中各类畜禽专业大户174户,养黄牛20头以上有 4户、92头,养奶牛10头以上有9户、107头,养猪50头以上有14户、562头,养蛋鸡千只以上有200户、22万只,养肉鸡3 000只以上有62户、18.6万只。
长青乡五一村农民梁凤颖(女),1981年开始养成鸡千只,交鲜蛋4 000公斤,纯收入1万元。1985年养蛋鸡万只、肉鸡2 000只、种鸡3 000只、育雏20万只,交售商品蛋 3万公斤,纯收入10万元。1989年养鸡1.2万只,纯收入12万元。梁凤颖致富后,先后拿出3万元扶持3 00多户贫困户发展养鸡,培养百余名养鸡能手。1989年建起梁凤颖养鸡培训中心,为全市第一家农民自办的中等技术学校。她先后被授予黑龙江省“养鸡大王”、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光荣称号。敖其镇仁和村养奶牛专业户沈继武,1982年后购进17头奶牛,1984年发展到48头,1989年奶牛存栏达72头,纯收入15万元。大来镇建丰村饲养绵羊专业户徐永久,1981年试养 8只,1985年增至百只,年收入5 000多元。1989年绵羊存栏160只,纯收入1.4万元。
郊区畜禽饲养专业户 表12—9 单位: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