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水产养殖 池塘建设 1971年冬,永发公社(现敖其镇)仁合大队组织 600多名劳动力,利用沼泽地挖塘建池。他们用水盆当水平尺,用高粱秸当测量标杆,经过70多天的苦干,建成75亩养鱼塘。翌年,放养鱼种 2万尾。这是郊区第一个较大的人工养鱼池塘。此后又陆续建了一些人工池塘,大小不一,浅池多,不配套,总面积有数百亩。1974年全国城郊养鱼会议后,中共佳木斯市委、市政府制定全市养鱼发展规划,提出“动员城乡人民,向坑塘、泡沼、洼地、荒滩进军,大干三、五年,彻底改变过去有水不养鱼,吃鱼靠外援的被动局面。”组成由主管副市长任指挥的城郊养鱼建池会战指挥部和办公室。 动员1 000多名施工队伍,经过一冬苦干,共挖土方12万立方米,在五一村、和平村建成池塘总面积70亩。翌年放养鱼种5.7万尾,产成鱼1万公斤,亩产143公斤。1975年秋继续扩建和改造,增建精养鱼塘、越冬池、排灌渠道和机井,将浅池加深,大塘改小,达到鱼种、成鱼、越冬“三池”配套,灌排配套。全郊区养鱼水面由130亩增到280亩。1975 年冬开展全市第二次建池会战,组织城乡万人参加会战,开赴施工现场,除进行已建池塘改造工程外,重点在松江、永安(今敖其镇)两个公社联办渔场展开建池会战。采取划片定点,分工包干的办法,按每人1个土方逐个单位落实建池任务。 地、市党政机关带头参加劳动,医院、商店、饭店服务到现场,建池工地红旗招展,炮声隆隆。经过 200多天奋战,建成鱼塘2 158亩,完成土方110万立方米(其中郊区社队完成30万立方米)。这次会战第一期工程结束,共建成渔场(池)17处,主要有松江公社渔场,永安公社渔场,四丰公社的和平、四丰大队渔场、永安公社的长寿、兴川、仁和、永安大队渔场,长青公社的五一、四合大队渔场,沿江公社的泡子沿、黑通大队渔场,大来公社的卧龙、解放、义和大队渔场,松江畜牧场渔池,猴石山果树场渔池。会战第二期工程于1976年春在西格木渔场、长青渔场、大来镇渔场同时开工。到1977年春共出动85万个工日,完成土方110万立方米。其中城市人均2个工日,共挖80万立方米土方,农村每个劳动力平均出30个工日,共挖30万立方米土方。全郊区建池施工面积达到4 300亩。1976年 9月,全国第四次城郊养鱼工作现场会在佳木斯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100多名领导和专家,参观渔场生产建设情况,进一步推动养鱼事业的发展。建池会战结束后,继续增建和改建池塘。 1978年,沿江公社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全社出动2 000余名劳动力、胶轮车10台、推土机5台,奋战一冬春,在三连村的涝洼地新建池塘300亩。1982年,猴石山果树场建成标准池600亩。1985年创办郊区渔场,在敖其镇兴利村的沼泽地上建成标准池1 200亩,做到当年建池,当年投产,当年收益。1986—1989年,池塘建设进一步发展,平均每年新增千亩以上。到1989年底,全郊区池塘面积共达12 003亩,比1979年增长2.3倍。 同时,对一些旧的老鱼塘和未达到标准的池塘,进行维修和改造。改造后的敖其渔场、猴石山渔场,亩产鱼量和收益均增一倍以上。
为扶持池塘建设,省水产部门从 1974年起实行资金补贴。1984年后每建一亩池塘补贴200元。1984—1989年,省共拨补贴资金248.4万元。
鱼种鱼苗 1958年,四丰园艺畜牧场养鱼队从镜泊湖水产养殖场运回鲤鱼卵,孵化鱼苗,培育鱼种。当年,45亩鱼池生产秋片鱼种22万尾。1959年自繁鲤鱼苗,生产秋片鱼种30万尾。之后,该养鱼队解散,鱼苗鱼种生产中断。1963年,在原四丰园艺畜牧场养鱼队的基础上,成立国营佳木斯市水产养殖场,每年都自繁一些鲤鱼苗,培育秋片鱼种。因养鱼不断发展,地产鱼种供不应求。自1975年开始,从浙江省菱湖、江苏省无锡等地,每年均购进几百万尾的春片鱼种。由于长途运输,春片规格小,成活率低,成本高,不利于养鱼业的发展。1981年后,自力更生扩大鱼种饲养面积,建立鱼种生产基地。从1982年起实现鱼种自给,并有部分外销。到1985年,鱼种池面积达2 265亩,是1980年的6.4倍,产鱼种 810万尾。1989年,鱼种池面积增到3 940亩,产鱼种1 400万尾。
为促进草鱼、鲢鱼早产,1971年,市水产养殖场迁入佳木斯发电厂院内,在江堤南侧建成一处亲鱼培育池,利用发电厂排出的冷却水培育鱼苗。经过 5年实验证明,冷却水比江水温度高9~12℃,早产鱼苗 15天到一个月,适于培育大规格鱼种。到1985年底共生产草、鲢鱼早苗51 454万尾,为本地及附近市、县养鱼提供了早苗。1986年因发电厂扩建用地,早苗生产停止。此后,所需草、鲢鱼苗,大都从外地空运。1987年从湖北省沙市空运鱼苗 4 700万尾,1988年从天津郊区运回鱼苗1亿尾,1989年运回3 750万尾。1987年,市水产养殖场搬迁至敖其镇永安村南建场,以生产鲤鱼良种为主,是全省确立的两家良种场之一。年产鱼苗除自放外,尚可外销夏花2 000万尾。
养殖技术 1973年前,城郊养鱼大多是利用自然泡沼,人工建池养鱼不足百亩。由于忽视科学养殖,粗放粗养,产量低,效益差,亩产只有25公斤左右。1974—1978年池塘养鱼开始注意摸索养殖技术。1979年后,池塘养鱼大发展,科学养殖日益提到日程。市政府主管副市长带队去武汉、无锡等地参观学习养鱼经验。嗣后,市水产部门多次组织乡镇和渔场负责人及技术干部到江苏省无锡、湖南省衡阳、广东省佛山、顺德等地学习养鱼技术。同时,聘请南方养鱼技工前来传、帮、带,促进养殖技术的提高。1979—1981年,省科委、省水产局下达的《池塘养鱼高产技术研究》课题,在永安公社联办渔场进行实验。经过 3年的实践、探索,获得成功。1979年,271亩试验塘亩净产152.4公斤,1980年,320亩试验塘亩净产215.3公斤。1981年,316亩试验塘亩净产 253.5公斤。经省科委、省水产局联合验收通过签定,授予黑龙江省水产战线优秀技术改进成果一等奖。1982—1984年在松江公社联办渔场再次进行《池塘养鱼大面积高产综合技术研究》,经过3年科学实验,1982年亩产266公斤,1983年亩产 278.8公斤,1984年亩产达307.5公斤。同该场试验前的1981年平均亩产207公斤相比,分别提高28.5%、34.5%和48%,获省政府科技成果三等奖、省水产总公司科技成果二等奖。经过多年实践探索研究,终于摸索出一整套适应北方高寒地区池塘养鱼高产新技术,不仅在本区内普及应用,还在全省推广。1986年后,每年都承担一定面积的渔业“丰收计划”项目的研究。1986—1987年承担农牧渔业部下达的“万亩池塘大面积精养高产”综合技术推广项目。实施结果:1986年,4 005亩获亩产216.2公斤;1987年,4 050亩获亩产267.1公斤,并总结出“抓好高标准精养鱼塘,培养大规格鱼种两个基础”,实行“早(清塘、施肥、注水、放养、投饵)、大(投放 1两以上大规格鱼种)、稀(科学利用水体,合理稀放)、精(精细管理,分期饲养)”等一整套科学养鱼方法。因此,郊区水产局及10名科技干部获农业部颁发的“丰收奖”二等奖。1988—1989年进行高密度放养,投喂配合颗粒饲料池塘养鱼的新探索,分别获得亩产394.6公斤和518.8公斤。1989年,最高的池塘亩产突破 1吨,创佳木斯市城郊池塘养鱼单产最高纪录。为促进渔业生产发展,1986年后,池塘养鱼的机械化有了较快发展。一些较大型的渔场,均增添推土机、颗粒饲料机、增氧机等。至1989 年,全郊区共拥有各种养鱼机械450余台件。其中推土机14台、拖拉机3台、汽车4台、水泵130台、潜水泵34台、增氧机183台、粉碎机21台、颗粒机9台、磨浆机55台。
经济效益 1979年前,渔业养殖一直处于经济亏损状态。一般亩亏损几十元,多者几百元。1979年,各渔场共亏损 9.7万元。1980—1989年改善管理,科学养殖,产量提高,盈利逐年增多。1980年盈利总额9万元,亩盈利50元。1989年盈利总额增至96.8 万元,亩盈利达80元。
随着城郊养鱼业的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的商品鱼逐年增多。1979—1989年共为市场提供鲜活商品鱼累计达700万公斤,城市人均年吃地产鱼由0.25公斤,上升到2.9公斤。
城郊养鱼生产情况 表12—11 单位:吨、公斤、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