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九章 水利

第九章 水利


  佳木斯市区北临松花江,境内有9条河流、1座水库、17个泉眼和13处泡沼,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亿立方米。松花江过境年平均流量为667亿立方米。境内地下水静储量达11.4亿立方米,可开采储量为1.14亿立方米。水利资源丰富。

  民国时期,市区境内基本上没有水利设施,江河均无堤防,雨水大时洪水溢岸,江河出槽。1932年,松花江发生特大洪水,市区内平地行船,洪峰流量22 900秒立米,全市淹没面积占60%。沦陷时期,虽曾在市区东西两侧开挖了两条排水渠,但因工程量小,无济于事。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水利建设甚为重视,1953年开始修筑松花江堤防;1957年建成黑龙江省境内第一座中型水库——四丰山水库。60年代先后兴修永安、大头山、松江3处中型抽水灌区和9处小型抽水泵站;建成福胜、四合、三连 3处排水工程。此外,还开展菜田打井和水土保持的治理工作。70年代重点进行已建水利工程的挖潜配套,整顿灌区,新建和维修小型灌区20处,在菜田区内试行推广喷灌技术。80年代以来,郊区分批开展农村自来水工程建设。1989年,在全省开展农田水利建设“黑龙杯”竞赛的推动下,群众自办水利工程的热情很高。全年水利建设投工77.5万工日,是1966—1988年的4.7倍,平均每个农村劳动力投工20.8个工日,完成总土方量314.5万立方米,是1966—1988年的3.8倍。

  1949—1989年,全郊区兴办的水利工程,国家累计投资 3 016.88万元,群众自筹资金650万元。总投工2 800万工日,完成土石方总量1 074.8万立方米。营造护堤林 1 572.6亩。建成万亩以上灌区5处,小型抽水站40多处,中型水库1座,打机电井1 299眼,修筑江河防洪堤坝140多公里,大型强排站70处。这些水利工程设施总灌溉面积13万亩,其中水田近5万亩,菜田3万亩;排除内涝面积6.5万亩,防洪堤保护耕地面积1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万亩。 还打出防病改水深井73眼,建成自来水村61个。这些水利工程,对抗御洪涝灾害,保证农业增产增收,保障城市和农村的安全,均起了重要作用。